「散文」马晓雁 ‖ 人间最深的情:“莱卡”的葬礼
俞胜老师的中篇小说《莱卡》,我在他的公众号“胜读百年书”里听了两遍。有些感动,却没有感动的落下泪来,但是却再也忘不了了。
之因为没有落下泪来,我想是因为我这已年过半百的人生,已经阅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看过了太多情感纠葛。
莱卡是一只狗,和另一只狗大壮是夫妻。养过狗的人才能懂得,狗对主人意味着什么,农村人对此说得很是直白:“小猫小狗,算家一口”,这意思是说,小猫小狗,算家里的一口“人”呢,所以,狗在家庭里的地位,真是说不清呢。
故事的主人公“我”的父亲王向林对莱卡的爱也可以说超越了种族,小说里这样描写了莱卡的葬礼,在炎热的午后,父亲亲自扛着莱卡,为它选择了墓地,并挖了很大的坑,接下来的这个动作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跳过,让我们一字一句地来读这几行不起眼的字吧:
父亲把莱卡放了下来,从我手中接过了铁锹。我记得那天,他挖了一个很大的深坑,然后脱下了自己身上的背心,把它垫在坑底。
有谁知道,男人脱下自己的衣服垫在墓底是什么意思吗?讲真,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我还真不好讲,这是个书本上找不到的习俗。
那年的冬天,我婆婆在床上躺了三年零六个月之后,告别了这个世界,我公公在婆婆的墓穴挖好以后,亲自下到了墓坑里,摸摸这儿,摸摸那儿,躺在坑底闭上眼睛试了一会儿,然后把自己常穿的一件棉袄铺在了坑底……公公说,这是我们的风俗,必须是我的衣服!那一时刻,我忽然感觉到“生同衿死同穴”的夫妻情感,生死相随的人间佳话。那一时刻,死亡不再是死亡,而是永远。原来风俗也不只是过场,也有100摄氏度的情感。
作者用这样的笔触,写一只狗的葬礼,显然,不是闲来之笔。
是因为这只叫莱卡狗,是主人公父亲和爱人共同的“东西”,它承载着父亲的全部内心世界,承载着父亲相望于江湖、相守于心间的爱情秘密,那宽阔的乌苏里江,就是隔断牛郎织女的银河,那无法逾越的界限,不是河有多宽,而是两岸荷枪实弹的巡者。
莱卡死了,大壮很快也跟着死了,狗夫妻合葬了,故事结束了吗?没有。因为养育莱卡和大壮的人还在。
深情的、痴情的王向林和叶琳娜更苦了,以前他们还能靠莱卡和大壮传递书信,互通有无,可年老的莱卡和大壮相继离世后,那隔江相望的恋人之间像断了线的风筝,“望断天涯路,脉脉此情谁诉”?无论是叶琳娜还是王向林,都陷入了莱卡死后的巨大痛苦里。
“我”的母亲也是一样,在父亲死后多年,还是想要看一看江那边的那个女人,到底是什么样子,她是怎么生活下来的?她有孩子吗?她知道他死了吗?她还会去江边看望他吗?也许在漫长的人生历程里,她们从不知,到知,到恨,到放下,到成全,到牵挂,是别人无法理解的复杂情感,却又是人间经常上演的故事。
看到这里,想起了《红楼梦》里的晴雯,宝黛相爱,钗为婚姻。当曾为宝黛传递手帕的大丫鬟晴雯病重的时候,宝玉偷偷跑出府去,见了晴雯最后一面,此为送别,泪眼人看泪眼人,千万句话也说不得,只拼尽了全身的力气,晴雯将自己的指甲齐根咬下,又把贴身的小袄脱下,一并送给了宝玉,宝玉也慌忙脱下自己的小袄,穿上晴雯的,并给气息奄奄的晴雯穿上了自己的贴身小袄。至此,晴雯才哭道:“你去罢!这里腌臜,你那里受得!你的身子要紧。今日这一来,我就死了,也不枉担了虚名!”
晴雯走后,“愚顽怕读文章”的贾宝玉提笔愤书,写下了长达1600余字催人泪下的“芙蓉女儿诔”,可谓是字字血泪,句句诛心。
其实,莱卡是谁呢?晴雯又是谁呢?狗也罢,人也罢,原来他们是我们可以“付心”的朋友,他们陪伴着我们,温暖着我们,却永远不会出卖我们、伤害我们。
作者:马晓雁,山东鱼台人,济宁市作协会员,《红楼梦》研读爱好者。
- 上一篇:上一篇:「新闻宣传」王传钧 ‖ “绿智并举”引领船舶制造业驶向新未来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马晓雁 ‖ 再读《山神》,并与孙书文先生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