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马晓雁 ‖ 再读《山神》,并与孙书文先生商榷

来源:本站    作者:马晓雁    时间:2024-07-28      分享到:


愿时间定格在2024年7月25日那个火热的午后,停留在泗水龙湾湖畔!山东省第二十七届基层作家培训班迎来了压轴的大神——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孙书文先生的授课。

本来已归心似箭,但孙先生的讲课还是把我们的心拉了回来,还是把我们从炎热中冷却下来,用他的温润,用他的博学,用他的微笑。他讲痖弦先生的诗歌《山神》,他很狡猾,他不讲,他把诗歌投屏在讲坛上,让大家谈诗歌的印象。

也许时光已经太久远,我们无法与诗人当时的心境相契合。

活在当下的解读,自然有了新生的元素。于是有人读出了悲悯,有人读出了仁爱,有人读出了责任,读出了炎凉世态,而孙先生给我们的答案是——温暖。

孙书文先生在讲课中也给我们引用了一段托尔斯泰的名言:

如果有人告诉我,我可以写一部长篇小说,用它来毫无问题地断定一种我认为是正确的对一切社会问题的看法,那么,这样的小说我还用不了两个小时的劳动。但如果告诉我,现在的孩子们二十年后还要读我所写的东西,他们还要为它哭,为它笑,而且热爱生活,那么,我就要为这样的小说献出我整个一生和全部力量。

也就是说,作者为文不仅是给同时代的人看的,也是给后人看的,这里的后人,用托尔斯泰的话说,至少是二十年以后的孩子们。《山神》的作者痖弦先生是1932年生人,写诗的时候还是年轻人,而我们在场的学员多为70后,和孙先生共读这首诗的年纪,已经年过半百者有之。何况此时的中国,和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说在那个年代,我们从诗人的文中看到“春天里流浪客的马在吃草”、“夏天里病人家的锈门环”、“秋天里渔夫在撒网”、“冬天里古寺的裂钟下乞丐在烤火”,也许我们会感受到温暖,但是时光的车轮在滚滚向前,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对不起,温暖的孙先生,我们真的看不到《山神》里的温暖。

虽然说“一千个读者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里就有一千部《红楼梦》。作为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如果在春天里开始春耕的季节还有游走着的流浪者,而不是旅游者,我们会感到心痛;看到病重的人家门环都生锈了,我们想到的是大病医疗哪里去了?如何落实的?门环怎么会生锈?病人怎么会没人管呢?同样,冬天里裂钟下怎么还会有乞丐?既然是在烤火,说明他冷啊,蜷缩在一个裂钟里的冬天,能有温暖吗?显然,诗歌里描写的这些场景,和我们目前生活的场景已大不相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我记得在二十一世纪初或者之前,街上是有乞丐的,无论是城市的车站、码头、地铁、影院甚至是饭店、商场前,乞丐们就是那样存在于城市或者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他们或者肢体残疾或者精神残疾,或者各种各样的原因,流落在街头。而现在呢?熟悉国家政策的人应该知道,关于残疾人的政策落实还是非常到位的,那些失去劳动能力的流浪者或者说乞丐,早已被家人或者社会人士收养,早已不在街头流浪,他们被逐一确定身份分或者指定身份,按照相关部门的鉴定标准,分门别类地领着政府的各项政策扶助,已经过上了“有房住有饭吃有衣穿”的温饱日子,以前的五保户已然享受到了“全额医疗”政策……

所以,我们怎么还能看到《山神》里孙先生所说的温暖呢?我们只看到了时代的冷漠,世态的炎凉,甚至是当政者的不作为。

附《山神》全文:

山    神
痖弦

猎角震落了去年的松果
栈道因进香者的驴蹄而低吟
当融雪像纺织女纺车上的银丝披垂下来
牧羊童在石佛的脚趾上磨他的新镰
春天,呵春天
我在菩提树下为一个流浪客喂马

矿苗们在石屋下喘气
太阳在森林中点火
当瘴疠婆拐到鸡毛店里兜售她的苦苹果
生命便从山鼬子的红眼眶中漏掉
夏天,呵夏天
我在敲一家病人的锈门环

俚曲嬉戏在村姑们的背篓里
雁子哭着喊云儿等等他
当衰老的夕阳掀开金胡子吮吸林中的柿子
红叶也大得可以写满一首四行诗了
秋天,呵秋天
我在烟雨的小河里帮一个渔汉撒网

樵夫的斧子在深谷里唱着
怯冷的狸花猫躲在荒村老妪的衣袖间
当北风在烟囱上吹着口哨
穿乌拉的人在冰潭上打陀螺
冬天,呵冬天
我在古寺的裂钟下同一个乞丐烤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