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刘东丽 ‖ 李娟笔下的边疆风情与人文思考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刘东丽 ‖ 李娟笔下的边疆风情与人文思考

来源:本站    作者:刘东丽    时间:2024-07-29      分享到:


随着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的热播,李娟越发的火了起来。在电视剧没播之前,我看过她写的《遥远的向日葵地》,笔调清新,丝毫不做作,有些特别奇妙的描写,聪慧细腻,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这样一个没套路写作的作家。后来再看她的《我的阿勒泰》,里面的文字更是充满着灵性,遥远的是她的生活,扑面而来的却是鲜活感,还有我们不熟知的陌生。她的文章里充满对比,大和小,旷和渺,厚和薄,在那种空间物体强烈的对比下,感受到天地万物之间的奇妙。


一、生命里的爱


让生活充满希望和期待的一定是爱,李娟用平实而生动的语言描绘出,在她的生命里的那些爱,那些真挚的情感。在第一篇《我所能带给你们的事物》里,李娟坦诚地描述了自己的经济状况和生活环境,她没有华丽的辞藻,只用最朴实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她提到自己带回的礼物并不贵重,甚至有些是“既没尾巴也没名堂的耗子”,但这些礼物却承载着她对家人的思念和关爱。这种真挚的情感让我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和珍贵。


她写到:每次我回家,带给大家的东西不是神气活现的兔子,就是既没尾巴也没名堂的耗子。


我在乌鲁木齐打工,也没能赚上什么钱。但即使赚不上钱,还是愿意在那个城市里待着。乌鲁木齐总是那么大,有着那么多的人。走在街上,无数种生活的可能性纷至沓来,走在街上,简直想要展开双臂走。


晚上却只能紧缩成一团睡。


这里有个强烈的对比,一下子就把那种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单无助而又渺小的感觉突出来,一下子触动人心。好像每个人都有那样的时候,偌大的城市里,孤单而渺小,唯有自己艰苦自渡,赚自己能赚的钱,过自己能过的日子,买自己能买的东西,而李娟也只能买那些毫无用处的东西,但就是这无用的东西再无用也会被母亲外婆当成珍宝。即使兔子胖的只能爬着走,耗子咬坏了母亲的衣服,依然护如珍宝,好像这样就是护住女儿一样,这是非常温暖又让人感动的地方。


母亲的爱是最温暖的,只听到女儿说被子有点薄, 立马连夜赶工辗转十多个小时给送来。这样的母亲却是普通的母亲,千千万万个母亲都是把孩子的冷暖当成天大的事儿,李娟写的生活是实实在在的,是付出时间和精力一点点的去用心去生活的,而不是现在我们经常看的短视频一样,,被一些宏大的叙事,和大的系统地牵引在看别人生活而忽略了身边的阳光,绿树,微风,包括身上对外界的感知,对亲人的漠视,这是我们需要警醒的。让生活变得有滋有味的一定是爱,很多很多的爱。李娟用细腻的笔调让我们看见在心底的深处流淌的那些爱那些难舍:


世界那么大。外婆拄杖站在旁边,笑眯眯地看着。她那暂时的欢乐,因这“暂时”而显得那样悲伤。外婆那么好,外婆给予李娟宽广的爱,能接受李娟的不婚不育且坚定的支持她,但就这样的外婆也是在慢慢老去,走向归途,所以 这个“暂时”有多少无可奈何的逝去啊,无法挽留,只能珍惜此刻。所以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应该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用心去生活。


二、《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用天地的空旷博大来衬出我们的渺小和坚强,也展示出在恶劣的环境中,人性在危难之前的善良与美好,由此我们才能在这硕大的世界里,过好生活。她是这样表达我们所认知与世界的关系的:


摩托车实在是个好东西,因为它比我们的双腿强大。在这片荒茫茫的大地上,它轻易地就能把我们带向双脚无力抵及的地方。


又为突然发现这世上可能真的再没什么做不到的事而隐隐不安——好像我们正在凭借着摩托车,迫不及待地、极其方便地、迅速而彻底地永远离开了什么……但是又想到,到了今天,这已是我们无法避免、无法拒绝的现实了吧?呃,也未尝是件坏事吧?哎——当我站在大地上,用手一指:我要去向那里!


这种感觉我们也有,总是想着开着车迫不及待的奔向远方,好像要彻底的逃开眼前的生活,开启一段未知的陌生日子。但是车子有了,高铁飞机都有,一日千里万里的都有,看似我们随手一指就可以天南海北,可现实让我们还是无法离开原地,只能羡慕的看着别人的远方。也许这是我喜欢李娟写的《我的阿勒泰》的一个原因,因为在她那个地方,有个辽阔的远方,那个远方空旷粗野,厚雪狂风,凡事都到极致。极致的美,极致的苦,又有着极致的善良,生活才更加的深刻,而我们的深刻却一直在人群里,在数字里,在红尘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里,这现实里没有黄天厚土,只有高楼大厦,没有清风明月,只有挑灯夜读或病床陪伴,城市很大很嘈杂,我们也会在夜里蜷缩成小小一团,自我慰藉,所以阿勒泰成了诗意的远方。


虽然李娟因现实条件发生的各种状况,又因着省钱方便骑着摩托车远行,缺油,迷路,偶遇一切都好像充满着神迹。我们每一个人都像是是在戈壁腹心,在大地深处深深的深深的一处角落里,面对着这虚渺美好的事物……此时若我们的眼睛从高远的上方往下看到这幅情景,那么这一切我们是多么渺小而孤独啊!渺小和孤独应该是我们与世界的现状。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李娟文字的优美和力量,更能够从中汲取到深刻的思考和启示,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面对我们所处的世界。


三、属于我的马——李娟与阿勒泰


李娟还通过一匹即将到来的马,对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和人物性格的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作为外来的汉族与哈萨克族不断融合,她的母亲和她的思路,有了阿勒泰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马是因按当地穆斯林的习俗,不还清生前的债务是不可入葬,马是用来还债的。是留还是不留,留下来怎样养,给谁养,有什么用?这些问题细致的揭示了养活一匹马在阿勒泰也不是易事,因为阿勒泰的冬天十分漫长,而草料又昂贵,气候多变,侧面的也反应了阿勒泰人民的艰苦的生存状态。真正养了一匹马也就意味着成了真正的阿勒泰人,作为一个外来者被自然风景吸引和净化,但真正生活在里面是很难的。在这块土地上世代生活着的人血脉里流淌的不止是对天地万物的爱,还有他们世代传承的生活习惯和精神契约,比如(冬夏牧场的转场,对牧草的生养生息),所以在这篇文章的后面作者想问妈妈那匹马,最后又没问的这种状态,也显示了作者对这片土地有难舍还有理智下对生存的思考。


时代和社会一直在发展,外面的一点小风刮进原始森林,都有可能会引发一场大的动荡。笔者所写的《木耳》就是这样,在笔者一家随着夏牧场,住在森林的边缘地带,因发现了野生木耳的财路,而不断引发的市场效应,当木耳的价值已经不是市场价值的体现,(里面掺杂了社会规则,人活着得各种无奈)混乱无可避免。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连桥头也变得更加的投机,对森林和山野有了更多地掠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也受到很大的冲击,当一切膨胀得无法遏制时 木耳突然消失了,这也是自然特别神秘特别无常的地方,巨大的变化来之前都是悄无声息的,去也是毫无波澜,人类只是其中的一个小插曲。最后以笔者的母亲在森林里寻找,笔者看见了最后一朵木耳却没作声而结尾,意味着对天地自然有了更多的思考,不打扰不掠夺,让天地依旧自然下去的渴望。


四、李娟的个人与作品


在李娟写的很多的文章中,我好像看到了三毛的影子。三毛在中国内地最想留下来的地方就是新疆,这样的地方才适合这样的女子,新疆也成就了李娟。她们都写过很多相同的题材:三毛写过《第一匹白马》,李娟写的《属于我的马》,三毛写过《搭车客》李娟写的《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三毛写的《沙漠观浴记》李娟写的《我们这里的澡堂》三毛写的那些撒哈拉威的小孩子们,李娟写的《汉族孩子们》《巴哈提家的小儿子》都是在那样偏远之地,荒芜苍凉,充满着异族风情和荒漠戈壁奇异景象,她们都随性,喜欢自然,内心世界无比的丰盈。我想李娟一定是看过很多三毛的作品,并深深的共鸣过。李娟比较清冷一些,正是小时候的一些颠沛流离,学校霸凌,缺少爱的人的一种表现,记得有一句话: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记得李娟在一次访谈上说过:当我最需要爱的时候,从来没有被深深爱过,当以后得到再多的爱,我也觉得不以为然,她自己也觉得自己有些冷漠,这么多年她一直用写作在疗愈,她说若是没有写作,她肯定一个怨气冲天的人,对待艰辛和贫穷李娟一直用聊侃幽默的方式去书写,以此来弱化身体上的苦痛,让自己生活的感受更幸福一些,从而有不断前行的力量。好的作品能疗愈自己,也必疗愈别人,建议大家都好好去阅读。


我所说的这些只是李娟作品的冰山一角,很多人只看到了阿勒泰的自然之美,她的空旷静寂,清新悠远,而深深隐藏在下面的却是艰苦的自然环境下生命挣扎地生存状态,有洒脱,有坚韧,还有他们独特的生存方式。这里面充满了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而人的行为也影响着自然,这里面有一条看不见的线,是不容破坏的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互相制约的法则。

 

《我的阿勒泰》是一部充满人文思考的作品。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阿勒泰这片土地和人民,也引发了我们对于生活、人性、文化等方面的深入思考。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李娟文字的优美和力量,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于生活、人性、文化等方面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