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焦克志 ‖ 豪爽义气彭庄人

来源:本站    作者:焦克志    时间:2024-08-08      分享到:


彭庄村是一个只有五六百人的小村庄,位于两城镇西南3公里处。该村始建于明代,因姓氏不多,村里的人能和睦相处,故取名为“朋庄”。后来,演变为“彭庄”。彭庄村四面环水,西边与南阳岛隔水相望,东边与纱帽山遥相呼应。历史上的彭庄村以渔业为主,辅以售卖苇草为生。因地势低洼,村里人几乎每年遭遇水患。每当湖水高涨的时候,人们不得不插下木桩以抬高住处。因此,村子经常像漂浮在水上一样,所以,称其为“棚庄”更加合适。

1971年,为彻底解决村民的生产与生活问题,保障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上级决定将彭庄整村搬迁至邹城太平乡一带。让彭庄人加入到当地的生产队,分散到几个村庄里居住。后来,由于他们不适应当地的生活习惯,不适应“镢刨锨挖,收干嗮湿”的生产方式,再加上湖里人骨子里就有“宁折不弯、耿直义气”的脾气性格,所以,他们看不得当地人看他们时一 幅高高在上的样子,听不惯他们的闲言碎语。彭庄人向来说话做事直截了当,不会委曲求全,更不愿吃亏受气,因此,从1975年开始,彭庄人又陆续搬回老家。到1985年前后,已无一人在迁入地居住。回来的村民在原址盖了房,安了家,继续使用村庄原来的名字,直到今天。

  搬回来的村民,仍然过着捕鱼为主的生活。大家望着白茫茫的微山湖面,都长长地出了口气:金窝、银窝,到底不如自己的水窝!现在多好,早晨捕鱼卖了钱,中午就可以买回来想吃的东西。想吃什么买什么,多自由!日头高悬的时候,喝上二两酒,还能美美睡上一觉。第二天再去捕鱼,再去卖钱。钱来得容易,花得也痛快。到底还是渔家人的日子,过得逍遥又自在。

彭庄人回来以后,原来的湖面、苇草、荷塘还有比巴掌大一片土地,都被周围的村庄占去了。彭庄的村民下湖捕鱼,收割苇草,摘莲蓬,经常受到外村人的驱赶和阻挠。大家都憋了一肚子气!明明是我们的地盘,怎么一下子变成了他们的?村里的长者带人三番五次去交涉,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把被占去的土地一一要了回来。通过这些,大家意识到,凡事只有团结起来,大家拧成一股绳,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彭庄人不想攫取别人的利益,但是,老祖宗留下的地盘,他们认为一寸都不能丢!

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期,由于他们是从迁入地自行返回,他们的户籍在迁出地和迁入地都已被注销,随着国家户籍制度的逐步完善,崇尚自由生活的彭庄人,逐渐感觉到了生存的压力与不便。没有户口本,没有身份证,出门做事很不方便,常常受到很多影响。特别是学生上学深受影响,学生上学,成绩好点的,需要考学的,都要提前托人先在外地办理户籍。尽管他们三番五次向迁入地和迁出地政府反映,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每次都是无果而返。好在,在彭庄人持续不断的反映与请求下,渐渐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领导们在了解了彭庄村的情况后,立刻做出指示:彭庄村里的人,不论大人小孩,一律就地入户!谁都不能讲任何条件,讲任何理由!二十天以内,彻底解决他们的户籍问题!接着,领导还给彭庄村委派了驻村书记,选举成立了新的“村委会”。没过多久,彭庄村的人无论男女老幼全部入了户,彭庄村的人终于有了身份,成为名正言顺的微山人。

2000年前后的彭庄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由于拥有广袤的自然资源,村民的收入都比较高。彭庄村,成了让周围村庄都很羡慕的小村子!村里的一些年轻人头脑活泛,外出务工时,豪爽义气,因而结交的朋友多,做工的、做生意的门路都很广。挣到了大钱的年轻人,纷纷在老家置地盖房子。出厦的大瓦屋,两层的小洋楼比比皆是。我家中的二哥领着建筑队在彭庄常年都有干不完的活。他说:彭庄人太热情了!每天对盖房子的建筑工人宾客相待,好酒好饭地伺候着。早饭包子油条,中午大锅炖鱼,晚上还要弄几个菜,好好喝一顿。中间一会儿倒茶水,一会递水果。弄得二哥和他的工人们都挺不好意思的!二哥常说,干了一辈子建筑,没见过像彭庄人这么热情的。在这里干活,才真正找到了当工人的感觉!只是到最后,都不好意思收人家盖房子的工钱了!

现在的彭庄村,如同中国的千百个农村一样,村里也只剩下了一些留守的老年人。他们经常蹲在彭庄的村头路边,冬天嗮暖,夏天乘凉。偶尔都不忘给亲戚朋友打个电话:干嘛呢?好几天没有见你了!明天过来喝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