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丰家雷 刘玉鑫 ‖ 治伪善就是劝行善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 丰家雷 刘玉鑫 ‖ 治伪善就是劝行善

来源:本站    作者:丰家雷 刘玉鑫    时间:2024-09-05      分享到:


问大家一件事儿:你有没有做过慈善捐过款?


想必大多数人的回答是肯定的,或响应学校、单位号召,为灾区捐过款;或自发为身边或者网络上患病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等等,总之都曾经为有需要的人捐过善款或者提供过其他形式的帮助。


乐善好施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扶贫济困,已经成为人们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今天是“中华慈善日”,也是新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以下简称《慈善法》)开始施行的日子,我们来聊聊慈善那些事儿。


在我们国家,慈善互助思想由来已久。《周礼·地官·大司徒》记载“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赒(周济,救济)”,从社会组织设置层面,劝导民众互相帮助,提出“相保”“相受”“相葬”“相救”“相赒”的主张。《孟子·滕文公上》中提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强调居住在同一乡里的人群,即使没有血缘关系,也应友爱互助,若能如此,“则百姓亲睦”。


说起慈善,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捐款捐物以及古代的施粥赈灾等等,其实,慈善包括行善和劝善。古往今来,渴望收获善意,是人的本性,但选择给予善意,则是一个人作为高级动物的修养。


中国第一善书《了凡四训》中有一个故事,讲的是明朝时代,一个世代以摆渡为生的人,在一次暴雨中看到河水冲毁了房屋,就和父亲忙着去救人,而其他人都划船去捞河里的财物,所有人都嘲笑摆渡人父子愚蠢,但他们却坚持积德行善,因此家境也开始慢慢富裕起来。后来这家人的孙子杨荣不到20岁就考中了进士,成为了明成祖朱棣的内阁首辅,就连当初摆渡救人的祖父、曾祖父也被追封为一品官,子孙后代里也是贤良辈出,这就是《易经》中所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晚清名臣左宗棠奉命远征新疆期间,为了调动运夫们长途运送粮草的积极性,在他们面前或在他人前常说:“运夫是老大,百姓是老二,我左宗棠是老三。”左宗棠在家正是行三,这一“口封”传开后,运夫们备受感动和鼓舞。


有一天,运送粮草给养的运夫们路过一块萝卜地,其中有一位忍不住饥渴,到地里拔了一个萝卜。刚巧,被种萝卜的老农看到了,便跑过来理论。结果他们俩你一言我一语地争吵了起来,双方都毫不示弱,互不相让。急了眼的老农便拉着这位运夫来到左宗棠的大帐告状。


左宗棠听完老农的控诉,沉吟片刻,而后笑着说:“你是老二,他是老大,老二理应尊敬老大。现在老大因为饥渴吃了老二的萝卜,依我看,老二种萝卜有功,老大吃萝卜合理。老二种萝卜,老大吃萝卜,我这个老三替老大付萝卜钱,这不就好解决了嘛!”


说完,左宗棠便吩咐随从,从自己的库房里拿出一串铜钱给老农,并说“多了也不用退还了,算是奖赏你荒漠种菜,还敢于较真。”差点打起来的冲突双方最终握手言和,战争期间一场意外变故瞬间变成了一个值得玩味的佳话故事。


左宗棠这一充满智慧的举动既是在行善,又在劝善、传善。众人拾柴火焰高,唯有敢于劝善、善于行善,才能释放更多积极、乐观、向上的正能量,真正实现善知与善行的合一。


从古至今,慈善都是个人或团体、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实现个人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扶贫济困、稳定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慈善事业发展到今天,也面临一些难题,比如网络骗捐现象的出现、公众对慈善机构和组织抱有质疑等等。依法行善在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拿网络骗捐现象来说。近年来,网络募捐平台快速发展,给众多因意外事件、重大疾病而身处困境的人提供了便捷高效的筹款救济渠道。然而种种骗局也随之而来,比如有的求助者故意隐瞒财产,有的求助者故意夸大病情甚至购买假病历,虚构求助事实,就为让网友出钱给自己“治病”。这种事情见得多了,不仅让网络募捐的公信力饱受质疑,并且严重透支公众的爱心与信任,使得后面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得不到有效救助。


在善款管理使用方面,也存在颇多问题。比如有的受助人在治完病后,剩余的善款不是捐赠给有需要的人,而是用作个人生活享乐,再比如有的慈善组织不及时拨付捐赠款物,造成物品损耗、被盗或废弃,还有极个别慈善组织责任人员利用职务便利贪污受贿、私吞捐助款物,等等。


伪善现象迭出,人们难免会觉得爱心被亵渎、好心办坏事。所以近些年每有募捐事件,就会招来各种“阴阳怪气”的质疑声。劝善与行善都变得复杂起来。


怎么办?


2016年,我国颁布了《慈善法》,并规定9月5日为“中华慈善日”。


今天是我国第九个“中华慈善日”,同时也是新修改的《慈善法》正式施行之日。


根据新《慈善法》,求助人和信息发布人都有“诚信义务”;对于能否将良心钱用在“刀刃”上,慈善组织和相关责任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如果慈善组织出现“私分、挪用、截留或者侵占慈善财产”,或“因管理不善造成慈善财产重大损失”,或“公开募捐时不及时分配、使用募得款物”等情形,那么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都会被重罚。


法律兜底,放心行善。


今年“中华慈善日”的主题是“崇德向善,依法兴善”,其意也包含,只有善事善做、把好事做好,才会有更多人加入到慈善的队伍中来,实现互济互助,让社会更美好。


任何时候,伪善都是要不得的。比起不善,伪善对社会风气的伤害更大。只有依法治理伪善,才能更好倡树崇德向善之风。


其实,慈善文化的本意,也不是比谁慷慨大度、捐赠多寡,而在于培养人们乃至社会的仁慈与善良。如果人人都能向上向善,那么“百姓亲睦”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