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白中乾 ‖ 关于诗歌,三十多年前与木生先生的一封信札
1991年秋,酷爱文学的我,在《济宁日报—星期天刊》看到一幅诗配画作品,画面是一幅当时济宁市的老摄影家孔祥民先生的侧影照片,诗是李木生先生的一首颂扬孔祥民先生的短诗。当时读完,倍感喜欢,反复品咂………
李木生先生当时就是我市知名作家,经常在报刊上发表作品。 那时同一办公室的书法家方伯廉老先生,也酷爱文学,他读完木生先生的这首诗,和我交流之余,关于诗中语句,显有不同见解。方老先生对诗歌,尤其是旧体诗,颇有研究,当时就出版有诗集《幣帚集》等。关于我俩对木生先生诗歌理解的分歧,我深感疑惑,是自己理解有误?还是方老先生臆断偏颇?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一种对诗歌探究的冲动,一种对木生先生的景仰,让我萌发了一个念头,写信,向先生直接请教,看看是否是我理解失误?
让我没想到的是,我的信发出没几天,就收到了木生先生的回信。先生在信中,耐心而诚挚的解释了他这首诗的立意,以及对我理解的肯定,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位老作家的谦逊以及对基层文学爱好者的热心和真诚!
木生先生的这封信,无疑对一个酷爱文学的青年,是一种极大的鼓励和支持!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这封信我保存地完好如初,欣闻木生先生近期莅临济蜂园文学社作创作指导,我因故未能及时参加聆听先生教诲,倍感遗憾!于是回忆起与先生的这段信札往事,翻箱倒柜找出珍藏的原件,草就此文,对当年先生及时回函指教之情,深表感激钦佩!
附:李木生先生回函原文
中乾同志:
惠函收悉,感谢信任。
“肢老”一词您的理解和我的构思正相吻合,祥民先生已六十岁,一生不为人理解,但他至今不悔,虽青春已逝,体弱多病,仍然追求不缀。
至于新诗能否长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从“五四”至今,它已流涌至今,是存在的证明。说到“长久”,什么能长久呢?人不是也不长吗(相对于宇宙)?
当然,我仍要感谢另外那个同志,谢谢他对诗的关注。我的诗有好诗,但确有差的,极差的和一般的,恳望您们赐教。
谨祈秋祺!李木生 9-13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朱守文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刘文常 ‖ 於文喜其人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