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程凌虚 ‖ 喝茶三得

来源:本站    作者:程凌虚    时间:2024-10-12      分享到:


寒露时节,我随安溪铁观音制茶大师走进安溪铁观音核心产区——感德,学做秋茶。懂得品茶的人都知道,铁观音的秋茶比春茶品质佳。秋茶中以正秋茶为最佳,每年寒露的前三天和后四天所采之茶,即为正秋茶。闽南做秋茶远比江南“双抢”辛苦的多。从早上进山采茶青,到中午、下午晾晒,晚上摇青、发酵,再到凌晨杀青……基本上是白天黑夜连轴转。正宗铁观音的魅力也在于此!我的这位制茶师朋友,他的茶园早就被上市茶企“天福茗茶”作为供茶基地,是个富贵闲人。但是,他每年的寒露都要进山,亲手制作几十斤顶级铁观音,非卖品,不包装,只分送给朋友!但真的好喝。说是茶中极品也不为过!我能参与制作,也是福气!

喝茶三得

 “人在草木间”合成一个“茶”。茶这个字,只有中国有。茶不是物,也不是心,它是天人合一的产物。它的意思绝不同于英国人喝的红茶,也不同于日本人的茶道,前者是物质,后者是精神。鲁迅先生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这不禁让我顿感羞愧,鲁迅先生的喝茶境界叫人膜拜,但却不是我辈轻易能够体会得到的,换言之,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是难以抵达这样的境界的。 如今茶道风行,以至于装逼的茶圣人们给喝茶分了十八层境界:从不喝茶到爱茶再到戒茶,每一层都是一个炼狱。其实,喝茶很简单,古人饮茶注重六境:择茶、选水、佳人、配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其核心都在把握一个品字,十分强调饮茶者的意境,故有三得之说:得趣、得神、得味。若一定要给它分阶段,窃以为,能达到三个层次即古人所说的“得趣、得神、得味”,足矣。

一曰得趣。饮茶可清心,能给人以满足和享受,增添生活的情趣。饮茶讲究活火活水,水以泉水为佳,火以木炭为上,火候以状如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的三沸水为好。这是古代文人雅士的作派。对于现代茶人来说,过于奢侈。其实,电热壶烧饮用水,讲究一点的用矿泉水,一样泡出好茶。 水沸,泡茶,绿茶、红茶、黑茶、白茶,陈年普尔,新制铁观音,各有各的泡法,茶客都知道,不必我赘言。茶,关键在品。“品”字有三个口。品茶要依靠视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凭藉自己有素的训练与长时间的体验,通过对茶叶色、香、味、形的鉴赏,才能品尝出茶汤的芳香与滋味。一杯两杯茶喝下去,身体没什么反应,舌尖上有点味道而已。茶里面有道。道是要靠心去体悟的什么道?非常道,说不出来,品吧。饮茶对人有造境、通理、体性和怡神的作用。亲朋故旧聚首,泡壶好茶,含英咀华、细细啜饮,边谈边饮、谈古道今、越谈越饮、融合轻松、意得情新,别有一番尘心洗尽兴难尽的雅趣。

二曰得神。《神农食经》上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其意思是饮茶能使人精力饱满、兴奋愉悦。饮茶的妙处在于清虚和睦。它崇尚简质恬淡,不迎合世俗的习气,而在于申明无我的意识,帮助人们洗胸中之积滞、致清和之精气,给人以一个自信而含蓄、祥和而清丽的文化氛围。为什么说喝茶是文化,不说喝水是文化?茶不是用来解渴的,而是用以清心的。清心是很玄妙的事,无法衡量,你觉得清就是清,别人觉得你没清,你也说不清,清心是说不清楚的事。喝茶要有个歇处,家里阳台上、老树下、花园里……在路上奔波着的人是不喝茶的,喝矿泉水;受西方快餐文化浸染的八零后九零后乃至零零后是不喝茶的,喝可口可口;以前北平的人力车夫喝的大碗茶,那是解渴的,用的都是草药,薄荷般清凉。

 三曰得味。饮茶最讲究的就是一个味字。宋代,人们饮茶有一条法则,谓新茶、甘泉、器皿干净为一;天气景色宜人为二;风流儒雅、心性相同者为三。这就是说,努力做到茶要新、香、纯,水要清、洌、甘,茶具要小、雅、古,环境要清、朴、静,才能得其真味,领悟其清高之道。  茶很具体,叶子、水、火、茶杯、舌头……心很玄乎,“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茶叶、水是形而下的,大地般自然、原始。茶是形而上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清心寡欲。喝水只有“天”,直接作用于身体,不养心。茶水也是水,树叶泡过的水而已,但此水不是彼水,可以清心了。树叶和水泡出来的诗意,一杯下去,令人超然物外,淡泊忘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福建人更有“茶米”一说,也就是说,喝茶跟吃饭一样重要。所以,茶事不能含糊。我一向认为,对于我等升斗小民而言,喝茶,就是图一个好口感,图一个喝得放心,图一个喝得健康。至于那些动辄数千上万元一斤的天价茶,那些繁文缛节的茶道,那些高大上的茶文化,那些装逼的茶圣人,都是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