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赵世武 ‖ 五年筚路蓝缕 喜迎新书面世
9月28日下午,我从快递店取回了王继法从济宁给我发来的两本新书《蜂情乡韵话流年》。回家后,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装,两本装订精致的新书映入眼帘。封面是一幅浅绿色的山水画,几座拔地而起,错落隐现的山峰,高耸入云,雄峙天地。山脚下是一个静谧安详的小村庄,几栋低矮的草房掩映在树荫之中。在村子附近绿茵茂盛的草地上,密集的摆放着很多蜂箱,紧挨蜂箱旁有一顶小帐篷,毫无疑问,那一定是辛勤的蜂农看护蜂箱的栖息地。一条蜿蜒流淌的河流,环绕村庄平静的流过。紧靠河流的右侧,有一座突兀的小山峰,在山腰和山顶处,几株昂扬挺拔,枝繁叶茂的树木傲然屹立,俯视着它脚下的田野和村庄,彰显出它们顶风冒雨,坚强不屈的凛然斗志。画面的下部,济蜂园文学社六个黑体小字,安静无声地躲在极不显眼处;画面的上部,蜂情乡韵话流年七个黑色行书字体,笔划行云流畅,书法功力娴熟,前后和谐连贯,书写一气呵成,给本书封面以画龙点睛之功效,神来之笔之魅力。整个画面的意境和书名的定义,是那么的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可谓是独具匠心,天作之合!据王继法介绍,全部封面设计的丹青和题字,都出自济宁书法美术大师徐吉明之手,这无疑让本书的质量和档次大大提升了高度,真是名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实乃无愧于著名大咖,正所谓名不虚传。看着精美至臻,新颖独到的封面设计,闻着沁人心脾的翰墨飘香,再细看质量上乘的印刷效果,我真是爱不释手,如获至宝。这可是济蜂园文学社五年来众多文友们的心血之作和我们带领大家筚路蓝缕,辛勤汗水的成果结晶啊!
认真翻看着两本新书,细细咀嚼那一行行充满炽热情感的文字,用心品读那一篇篇体现乡土情怀的妙文,可谓是字字珠玑,篇篇精彩。她让我思如潮涌,泪眼婆娑,真是人老了,情绪竟是那么地柔软脆弱,极易泪奔。此刻,无法抑制的思绪把五年来的打拼往事和成功喜悦,像一幕幕电影画面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里……
五年前,我和王继法相识在济宁老年大学文学班,相同的理想和追求,让我们很快成为了志同道合,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在第一个暑假里,王继法就想在班里建立文学兴趣活动小组,把喜欢文学,爱好写作的学员组织起来,通过开展互相交流借鉴,丰富学习生活,激发学员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大家的写作水平。他的想法我完全赞同,可谓不谋而合,因为,我也特需要大家的指导和帮助了。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吗。
他的想法得到了班长张鲁燕的大力支持和赞同,然后,我们联系了在班里学习刻苦认真,写作积极活跃的孙秀芳、宋艳、宋洪丽、李晓明等开始了行动。王继法以部分学员的作品和学习活动为素材,开始广泛收集大家的文章,记录文学班里发生的日常趣事,微信聊天,大家的评论等,我们几个人则负责文字的修改,开始编辑整理《文学班的故事》。因为我在退休前,一直跟文字打交道,所以,我就负责最后的校对和编辑,并给每一个故事加上《编者按》。就这样,仅在暑假期间,我们就编辑整理出了10期、322页,共达93529字的《文学班的故事》,在班里引起了极大的共鸣,并激起了众多学员的创作积极性,就连几十年都没动笔写过文章的文友也破天荒地开始了创作。《文学班的故事》的编辑整理,在老年大学也引起了轰动和反响。
回首那个繁忙而又充实的暑假,虽然我牺牲了不少休息时间,但看到了由于我们的努力,能给大家带来学习上的帮助,能激起学员们的写作积极性,能为更多的人去追逐文学梦想贡献出一点自己的微薄之力,所以,我感到很欣慰、很充实,很激动,事实证明,我们的付出和辛苦是值得的。
新学期开始,王继法已不满足于只在文学班的范围内开展文学兴趣活动,他经过认真细致、周密策划和积极筹备,又构思了更宏伟的蓝图。
2019年9月22日上午,在济蜂园里举办“飘绿的乡土,浓郁的乡情”征文颁奖活动过程中,第一个议程就是为任城区李营“济蜂园文学社”隆重举行揭牌仪式,宣告“济蜂园文学社”的正式成立。那一刻,我万分喜悦,激动不已。我亲身经历并参与创建的文学班文学兴趣小组这棵小苗,已经在李营这片充满浓郁乡土文化的春风里,破土而出,露出了嫩绿的新芽,她正沐浴着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的和风细雨,昂扬向上,茁壮成长。
济蜂园文学社一成立,就受到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被济宁市众多媒体聚焦关注。她将扎根李营这片沃土,弘扬乡土文化,成为任城区乃至济宁市传承我们乡土文化的一面鲜艳的旗帜。
文学社成立后,我们理事会几位成员就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周密部署,积极组织开展了“四季”征文、“亲情”征文、“乡愁”征文、“家风”征文、“我与年的故事”征文、“我的读书故事”征文、“年俗”征文、“我眼中的蜜蜂”征文、“讲述童年故事”征文、“喜迎新年”征文,“庆三.八”征文,“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征文、“抗疫”征文等等……
除开展各类征文活动外,我们还因地制宜,勇闯新路,先后自发组织开展了四次乡土文学大讲堂,其第一次大讲堂就是由我来担纲主讲,题目就是《以诗传情,用诗言志》,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和抛砖引玉的作用。除此之外,我们还开动脑筋,与时俱进,陆续组织了多次有意义的线下活动:如“欢乐庆三.八,赞美女娇艳”,“真情抒胸意,诗韵嘉年华”,“我眼中的蜜蜂”,“讲述铭刻心底的难忘故事,分享丰富多彩的过年经历”,“庆祝世界读书日活动”和“讲述童年多彩故事,唤回昔日难忘回忆”等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一系列活动,受到了众多文友们的喜爱和拥戴,收到了很好的成效。特别是在“疫情”肆虐蔓延初期,我们还克服“宅”在家里的困难,组织大家积极相应党的号召,开展“抗疫”征文,并在线上举办了“抗疫”散文诗歌朗诵会,参加人员达二十多人,部分文友的“抗疫”征文,还在任城区“抗疫”征文活动中获奖。我们用自己的方式,为“抗疫”斗争奉献了我们力所能及的力量!这些意境深远,引人入胜的文学活动,在众多报纸、电视台和媒体平台的宣传报道下,济蜂园文学社,犹如一块巨大的磁石,先后吸引来了济宁市周边各县市区及济南市共60多位文友,不辞路途辛劳,不顾年事已高,纷纷踊跃前来参加我们组织的相关活动,这真是“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啊。
每次组织开展活动,都是由文学社理事会召开会议,通过集体讨论,确定每次活动的主题内容、活动时间和细则议程,我则主要负责拟定这些征文和各项活动的事前《通知》。这些《通知》在文友群里发出后,犹如一枚枚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在文友们中间荡起了一道道此起彼伏的涟漪,激发了大家创作的热情,唤醒了文友们的写作灵感。各种题材新颖,选材独到,构思巧妙,文笔细腻的散文诗歌,如雨后的喷泉,奔涌而出。王继法又担负起了把作品到处引荐和推送的重任。文友们看到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在报纸、杂志、网络平台上发表和推出,大家的写作激情,就更加积极主动和空前高涨了。
当然,我们组织的这些征文和线下活动,先后得到了各级领导,各级作协和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支持,任城电视台、济宁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和《新任城报》《济宁晚报》《济宁日报》《大众日报》等都给予了及时宣传和报道。文友们的很多文章,也陆续登上了省市区的报纸和相关的媒体平台,并逐步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一致认可。尤其是令人高兴和欣喜的是:我和王继法、杨福稳、李传生、孙秀芳、宋艳、孙彦玲七位文友,还被济宁市作家协会吸纳为会员。这是对济蜂园文学社几年来工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更是对我们今后工作的极大鼓励和有力鞭策。
今年,是我们济蜂园文学社成立五周年。五年,在历史的长河里,可谓是短暂一瞬间。可是,这五年对济蜂园文学社来说,不仅是从零出发,从我们最初的几个人逐步发展壮大为六七十人;更是我们白手起家,从默默无闻,到今天誉满孔孟之乡,蜚声齐鲁大地。我们所取得的成绩,被各级领导认可,引来众多媒体争相关注和报道,在弘扬乡土情怀,繁荣济宁文化的征程中,竖起了一面我们独具特色,光彩耀人的鲜艳旗帜。可以说,这是我们不忘初心,不负韶华的五年;是我们爬坡过坎,拼搏奋斗的五年;是我们团结一心,敢为人先的五年;是大家付出辛勤汗水,取得辉煌成果的五年;也是令我们感到无比骄傲自豪的五年;更是为济蜂园文学社在今后的征程中,树立一个崭新里程碑的五年!
为总结这五年的工作,发扬成绩,鼓舞士气,更好地谋划和开展好今后的工作,王继法在年初就提出,要把文友们仅在《济宁日报》《济宁晚报》发表的作品编辑成书,作为庆祝文学社成立五周年的献礼成果奉献给大家。这个提议,得到了《济宁晚报》副总编宋延坤的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五年来,他给予了文学社文友们特别的关心和厚爱,为大家发表了大量的作品,并且还是个有心人,坚持把每期发表文章的电子版都保留存档,凡发表文友们文章的报纸都装订成册,这样,在编辑这本书时,就具备了极为全面详细的第一手材料。杨福稳在工作繁忙之余,为将其编辑整理成书,付出了大量的辛劳和汗水。三位顾问也是亲力亲为,出谋划策,提出自己良好的建议,为本书撰写了后记和济蜂园文学社介绍等内容,使得本书更加完善完美。王继法负责全面工作,更是不辞劳累,多方联系文友,补充内容,版面设计,封二封三照片的选取,确定序言后记,联系排版印制,协商成书印刷成本等等,可谓是鞠躬尽瘁,精益求精,为的就是能奉献一本令大家满意的新书。新书面世后,真正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赞誉!
我因在外地,在整个出书过程中,没能帮上什么忙,只是最后做了一点文字的校对工作,对此,我深表遗憾,感到愧疚,并向所有为这本新书的出版付出辛苦努力的同志们,致以我诚挚的谢意和由衷的致敬。你们辛苦了!
《蜂情乡韵话流年》的编辑成书,不仅是对五年来文学社工作的盘点、回顾和总结,更是吹响了向第二个五年迈进的号角。王继法在庆祝文学社成立五周年活动时,对文学社第二个五年的工作重点进行了部署和初步安排,目标已经明确,宏图已经绘就。我们要珍惜成果,戒骄戒躁,不负韶华,再接再励,发扬“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自觉精神,再出精品,再创佳绩,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向第二个五年献礼!
- 上一篇:上一篇:「随笔」孔伟建 ‖ 作家究竟是什么——与肖君的通信之十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高春云 ‖ 那丛荆条花 ——写在《蜂情乡韵话流年》发放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