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刘亮 ‖ 赓续文脉,书写乡愁
五年前的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济宁北郊李营街道的一个村子里一群热爱文学的朋友走进一座农户的房子里。他们已经非常熟悉这里的一切了。老物件,家具摆设,那一架架书橱……但是在今天仿佛又陌生又新鲜,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掩饰不住的笑容。大家安静地坐着,相互投注了鼓励的眼神。这时候一名面色红润的男人缓缓走到屋子的中央,手里拿着一张特意打印好的纸,面对眼前的几个多年交往的文友,他中气十足地宣布:经过大家的努力,我郑重宣布,济
蜂园文学社于今天成立了!
随即他和大家一起一起鼓起掌来。每一个人脸上都是充满了感激和满足。站着的人便是这个文学社的社长王继法。
王继法一边听着大家的鼓掌声开怀大笑的声音外,他的眼睛向院子外看去,他看了什么,是湛蓝的天
空还是洁白的云朵,或许是更远的地方,他的目光
穿过时光的河流潮流而上,他的目光拂过童年的记忆,儿时的梦想;他的目光重新回到远山远水,回到他和妻子风餐露宿,屐痕处处,追逐着春天在野外放蜂的日子。
半个世纪的时光悄悄地流逝了。他为了更好的生存养起了蜜蜂,大部分时间都在田野里漂泊,但是在飘着大雨的时候,他和妻子不能把一箱箱的蜜蜂放飞,他久躲进在河畔临时扎下的帐篷里,拿出随身携带的文学作品来看。晚上了,野地的蚊子特别多,他坐在蚊帐里,能隔着薄薄的蚊帐看到深蓝的天幕下悬挂着的无数的星星。风声雨声蛙声还有秋虫的叫声都曾经伴随着他的读书。往往是看一会书,就无限感慨书中的人物的命运惊讶于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故事情节。妻子看着他那么着迷,有时候心疼地说:文学能当饭吃呀?他听了不说话也不解释。但是在他心里非常清楚,那是在延续他的文学他不仅仅坚持读书,而且几十年来坚持写下大量的日记,这些都是他的写作练习。如今很多的文章都是来自他的日记。这些文章夹杂着天涯的风雨田野的泥土气息。 他常常说对于文学创作他最钟情和喜爱的还是乡土文学。他不仅系统阅读了中国很多作家的乡土文学作品,而且在创作过程中对于乡村的关注是与时俱进的,因此他的作品生活气息浓厚而且现实意义非常强,不是简简单单的讴歌故乡而是从文化的角度从传承的角度对乡村发展进行观照。读着他的这些作品,感受到他对乡土文学的炙热情怀。
走近他,走进他的生活,你才能近距离感受到他的文学创作的热情和对乡村文学创作的偏爱不是嘴上说说的。走进他的院子和屋子里,看到仿佛像超市货架上排列整齐的农具,一下子就明白他对乡村说那么的热爱,当每一个行走在这一层层琳琅满目的农具之中时,听着他耐心细致地讲解,我们才知道了乡村发展中农具的作用,这个小型的农具博物馆,让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辛劳还有我们的先民的智慧。当他轻轻诉说一件农具从看到到收藏进家里面付出的甘苦,心里是异常震撼的,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它坚持写乡村的原因了。
王继法对于文学创作尤其是乡土文学的发展和推动是体现出一种执着的使命感。
因此成立文学社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了
他热爱文学创作,他更看到一批和他年龄相仿的老年朋友也在重新拾起文学的梦想。他们参加各种讲座,进入老年大学学习。他的谦虚好学和热情热心让他身边凝聚了不少的文朋诗友,大家常常感慨与无法与家人朋友交流,苦于没有一个地方能去畅所欲言的谈文学。
大家的苦恼也是他的关注点,如何让自己喜欢的文学创作持续下去,他决定成立文学社,并把社址放在家里。在他家里看书学习探诗论文就逐渐成为了常态。大家从心里感谢他,让这一群爱好文学的朋友一起有了一个家。
五年是一个不短的时间,五年能做很多事情,国家还有五年计划的。五年既是一个阶段,五年的作品精选在一起,既是展示也是总结。
如今济蜂园文学社在王继法的带领下,创作数量增加,创作队伍壮大,作品的质量也是能被很多平台和报纸采用。
在此我们祝愿所有热爱文学创作的朋友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祝济蜂愿文学社越办越好,成为更多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家园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王相雷 ‖ 时光深处的愧疚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张龙举 ‖ 雏燕筑巢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