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邓凤霞 ‖ 奉献、成长、壮大,鲁地同仁一直走在文学的路上——第二届鲁地文艺创作交流会有感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邓凤霞 ‖ 奉献、成长、壮大,鲁地同仁一直走在文学的路上——第二届鲁地文艺创作交流会有感

来源:本站    作者:admin    时间:2024-10-26      分享到:


去年的今天,我自驾带着93岁的老父亲,平安抵达海南。

我是在参加完首届鲁地文艺创作交流会的第二天,带着老父亲匆匆启程的。其实,带老父亲去海南旅居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整个夏天充分筹划的结果。本来计划着9月底启程,好巧不巧,首届鲁地文艺创作交流会定在了10月15日召开。看着同仁们一个个忙碌的身影,在这个关键节点,我怎能临阵缺席呢?鲁地同仁们的热爱精神感染着我,让我义无反顾地推迟了行程。

鲁地文学社成立4年,纸刊作品集连续编印2期,创作交流会举办2届。我作为鲁地文艺编委,也是两届交流会的主持人,亲历了鲁地文学社的壮大和文友们的成长,也亲睹了两届交流会上不一样的风景。

2021年11月,因为朗诵了海青老师的一篇文章,我结识了海青老师,进而被海青老师邀请加入鲁地文学社。打理平台三年来,我对同仁的创作热情深有感触,也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

鲁地文艺编辑成员中,除我以外,基本都是年轻人。我和他们几乎是两代人。我能感受得到,由于年龄的差距,一段时间以来,玉岗都不知道该如何称呼我,直到我叫他“玉岗小弟“后,他才称我“大姐”。不过,如果能把“大”字去掉会更好。我喜欢和年轻人共事,他们自由的灵魂、沸腾的热血、蓬勃的热情,时常感染着我,让我在不知不觉中,仿佛回到激情燃烧的岁月。

我和鲁地同仁们相识三年多,见面次数虽寥寥无几,却有一见如故的感觉。记得去年五一小长假,我们相约嘉祥东方左岸一幽靜茶室,商讨编印《2023鲁地文艺作品选》相关事宜。那是我加入鲁地文学社一年多以来,第一次与海青、玉岗、茂坦、春清四个年轻人见面。也就是那次的面对面交流,四个年轻人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们博学多才、思维敏捷,却不失纯朴内敛、谦逊恭谨,他们的人品和才情打动了我,也坚定了我与他们共同走下去的信心和决心。

鲁地文艺有一个编委群,便于线上沟通交流。一些重要的事情,海青主编都会在群里征询大家的想法。每次都是这样,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头脑风暴,分分钟功夫,手机被刷屏,信息被挤爆。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把文友托举好,把鲁地文学社经营好,把纸刊创办好,把交流会开办好。

在平台上编辑文章,我们一般都是将三篇设为一组进行推送。编发三篇文章,保守地说,一般都需要一个多小时。如果对文章再进行修改,用时会更长。以前,鲁地文艺平台发文频率基本上是一天三篇,交流会以后,文友们的创作热情像小宇宙爆发一样势不可挡,投稿文章雪片般飞来,着实忙煞了鲁地同仁。尽管如此,编发文友的文章,已成为同仁们工作之外紧急且重要的事情,排序上列为优先级。同仁们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鲁地文学社发展壮大的基石。

在编发文章的同时,鲁地文学社坚持发掘优秀文友的文章,向《济宁作家网》、《济宁晚报》、《北海文学》、《鲁艺》等网站和报刊推荐。仅向《济宁晚报》、《北海文学》、《鲁艺》等报刊推荐作品就有几十篇。鲁地文学社还不断推荐文友加入各级文学组织。目前,已推荐十多名文友加入济宁市散文学会,市、区两级作家协会,在助力文友成长方面,做着积极的努力。

文友们的成长,也促进了鲁地文学社的发展壮大。最近两年,鲁地文学社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吸引了大批文学爱好者关注。目前,我们已经编发200多位文友的作品,平台常态关注量达1900多人。交流会结束后,又有大量的新文友不断涌入,这必将给鲁地文学社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鲁地文学社举办的两届交流会,如果说首届是摸着石头过河,采取的是稳妥和谨慎的态度,交流嘉宾也只是局限于海青、玉岗、春清三位编委会成员,那么,第二届交流会就显得更成熟、更丰腴、更全面。在交流嘉宾的选取上,杨恒坡、马加强、柴玉霞、刘巨成、孙龙乾五位文友各具特色,很有代表性,他们的分享感人至深、精彩纷呈。当然,两届交流会的成功举办,得益于李木生先生、孙继泉先生、刘利民先生的参谋指导,得益于济宁市作协、济宁晚报社、亚龙书城等企业团体的助力,得益于文友的支持和参与。尤其是在第二届交流会的现场,我们荣幸地收到济宁市作协和济宁晚报社同时发来的贺信。对鲁地文学社来说,这是莫大的荣誉,提升了交流会的档次,给交流会注入一抹亮色。

初识鲁地文艺时,鲁地文学社还是一棵野草,如今已渐渐茁壮丰满。正如春清《鲁地文艺同路人》诗中所说:我们是荒野的草根,梦想成为一片竹林,我们仰望阳光和流云,一直向下扎根,也在不停地向上追寻!

人生能有几回搏?为了钟爱的文学,鲁地同仁们一直走在文学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