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书评」李伯喜 ‖ 苦难烛照下的一个人的村庄变迁和心灵史-------读张呈明的《就恋这把土》

来源:本站    作者: 李伯喜    时间:2024-11-04      分享到:


呈明兄的书出版了,我是有些担心和顾虑,甚至是怀疑,文本的单薄,思想的厚重和底蕴,苦难意识的添置,叙事的长度等,等我真正读完这本书,感到了他的变化和进步,甚至说是精进,厚重。 

用了两个工作日的时间,研读了这本书,比起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他更具有土腥味,更接近大地,更贴近底层,文本更就具有价值,思想也有了高度和苦难意味,甚至对生态也有了忧患意识,有些篇章甚至具有了精典化。  

就文本而言,我先读了序和后记,全书共分五辑。我先是从第三辑就恋这把土开读,接着第五辑乡土亲情,第二辑,村庄的记忆,第四辑乡村夜话,最后是第一辑回望故乡。 

纵观全文,整本书给我的感觉,写了张呈明的成长史和一个村庄的变迁。一个村庄(东故下)的诞生、沦陷、甚至是消失,是在现代化文明(煤矿所来带的塌陷地)挟裹下的村庄(社区)的变迁。这个村庄的消失,是被迫的,而不是自然的,这给作者带来了无尽的忧伤和怅惘,对自己血亲的回忆和村庄的消逝,给作者的情感带来了苦难的意味。 

村庄像一位老人,讲述着自己的前世今生。该村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西故是一个自然村,原名崮岭。当时人少地多,需雇外地穷人种地,改名为雇下,后演化为故下。1943年分为东故下、西故下两个自然村。村庄经历了该经历的一切,战乱,饥荒,土地联产承包,土地流转 ……

2012年11月10日,在岚济公路的南侧,新西外环的东边,一座名叫圣和花园的新小区正式破土动工。2018年10月21日,圣和花园东故社区竣工了。东故下村的生活翻开了新的篇章。 

《黑土地,黄土地》,不仅仅是是一篇情感美文,也是一篇散发着忧患意识的生态散文。黑土地里埋着他的祖辈,黄土地里埋着他的父母亲。情感一转,又写了对塌陷地的担忧,整篇文字立意一下子就升华了。《故乡的小河》,这篇散文里,作者追寻白马河的源头,沿着白马河游走,由原来的被污染,到四年后,白马河的水变清澈了。《就恋这把土》中,作者对滥用化肥、农药和土地荒芜化,表示了担忧,对留守儿童,老人的关爱,甚至是呼喊。作者的对生态散文的把握还是很准确的。 

《父亲是一株麦子》,这是一篇有分量的散文,这让我想起韩江的一个小说,《植物妻子》。作者右小腿发生了溃疡,父亲决定把自己家的小麦卖上几千斤,给他看病。这里面饱含了父爱的伟大,同时我也为作者所遭受的苦难,以至于后来他的心脏,右腿所遇到的麻烦和困境而难过。然而这里面对于作者有了苦难意识,这让我想起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和《病隙碎笔》。 

《父亲,父亲》这篇散文,读了一遍,有重读了一遍。每一次我都泪目。这篇小文里,写了母亲和父亲的离世,让我揪心和疼痛。这让我想起耿立的文字,写父亲的不堪和对母亲的回忆,带着疼痛和爱。从这里也让我也看到了张呈明的成长史。他母亲三十九岁生下了他,寄养在他姨家。1997年,他因得了风湿性关节炎在省里医院住院时,突然接到了母亲的病危。母亲在弥留之际,他赶回家,已是泪水滂沱。2008年十月初二,他的父亲也离世了,他心如刀绞。 

在《麦子麦子》,作者对麦子不为严寒,破土,挺拔的性格给与人格化,也可以说,作者和父亲都是一株麦子。坚韧,敦厚,平凡,也许是平凡世界里对众生的写照。 

《老井的记忆》,叙述了老井的初始的清澈和红火,随着时代的变迁,老井退出历史舞台,同时有写了广成爷爷平凡而卑微的的一生,散发着朴素的淡淡的乡愁。

《一座村庄的消失》,写了村庄的由来,以至于到后来塌陷地的出现,被机器吞并,成为一片废墟。这里有作者心灵上的呼喊,愤怒,但确实无力的。这是现代化进程下,人的无奈。 

《故乡的器物》,《父亲的身影,樟木的香》《母亲的豆沙包》《远去的土墙》等,都选用的新颖的视角,写出了乡土散文的新意。 

 抚摸这本厚重的大书,感到了我对作者文字的敬畏。我从整本书来解读和观照,呈明的散文真的有了很大的进步,文章开头的担心也没有了,甚是欣慰,为呈明的文字而高兴。我想说的是,有些文字还是单薄,不是很厚重,若细节更丰盈,结构再现代些,叙事再长点,思想再超前些更好,当然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呈明兄,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呈名,乃成名也,祝福他的文字越走越远,活在文字里,越来越久远,在文学的天空,留下一道痕迹,或者是一盏灯,或者是一颗星,也许是一棵长在天空里的一棵树,也许是长在荒野里的一棵麦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