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随笔」孙松花 ‖ 在困境中找到人生的地坛

来源:本站    作者:孙松花    时间:2024-11-20      分享到:


11月16日,我带着妈妈到万达广场的亚龙书城参加第5期“行走的课堂”,听李亚平老师关于“直面人生困境 探寻生命意义——《我与地坛》可以这样读”为主题的分享。

史铁生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他身残志坚,拖着病弱之躯与命运顽强抗争,成为当代大家,他的故事和文字鼓舞了无数读者。

李亚平老师从史铁生的身世切入,通过整体把握、局部分析、细节品读、格言赏析以及中外对比等几个角度,让我们慢慢走进史铁生和他的地坛,从同情他、理解他,到欣赏他、敬佩他,把他的作品和人品、文风和技巧,潜移默化的渗透到我们心中,文案优美、吐字清晰、讲解流畅、风度优雅。李老师讲课全程带笑,只是有两次,提起对父母的感情,她哽咽落泪了,也让包括我在内的不少听众红了眼圈。

她讲到史铁生的母亲,聪明智慧,坚忍顽强,她对身患残疾的儿子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和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但当时的史铁生年少残疾,阴郁愤懑,给母亲出了很多难题,多年后他才意识到,那些不合时宜的倔强留给自己的不是骄傲,而是痛悔。李老师说她不想留下这样的痛悔,她今天就是带妈妈来的,妈妈生了病刚痊愈,只要条件允许她就把妈妈带到身边,她想多陪陪妈妈,因为人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看到李老师落泪,我的眼圈也红了。我何尝不是这样,今天我也把妈妈带来了,文学是我们共同的爱好,只要她愿意出来,我就带着她,一起上老年大学,一起参加读书会朗诵会,一起去旅游。妈妈今天76了,已到古稀之年,趁着她身体尚健、能走能动,多带她出来走走,多陪陪她,尽尽为人子女的心,少一些无奈和痛悔。

李老师讲到史铁生面临的诸多人生困境,引申到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困境,要接受命运中不可改变的事实,要看到生命有无限的可能,直面困境,才能活出自我精彩。她又说起自己的困境,从去年4月到现在,她经历了父亲去世和母亲病重,命运也曾狠狠的把她重击在地,她凭着史铁生这股直面困境的决心和勇气,在人生的地坛里疗伤止痛,顽强的爬了起来,用自己柔弱的臂膀撑起了这个家。说到这里,李老师声音哽咽,眼泪止不住的流下来。

我也流下了感同身受的泪水,我的爸爸也是去年去世,在他生病的一年里,做为老大的我,责无旁贷的扛起了照顾他的重任,住院诊治、医患沟通、确定方案、日常护理,观察爸爸身体和心理的细微变化,想办法化解,尽可能的让他少一点痛苦,尽可能的让爸爸多陪伴我们一些时日。但癌细胞的不断扩散、放化疗副作用的日渐突显,蚕噬着爸爸的身心,他的状况不可阻挡的滑向深渊。我眼睁睁的看着至爱的亲人如风中残烛将熄、如晚秋枯叶将落,也曾一度陷入绝望、无助、伤心、内疚之中无法自拔。虽然有亲友的安慰帮助、医护的尽心救治,让我一时宽心,但真正把自己解救出困境的,还是书籍。

早在十年前,将近不惑之年的某一天,我突然意识到父母已年老,他们会有离开的那一天,当时我就泪崩了。他们把我带到这个世上,把我养大,再帮我把孩子看大,他们始终都在为我付出,而我,为他们做了什么?!从那以后,我有了强烈的危机感,怕尽孝晚,怕他们不等我,平时只要有空我就回家陪他们,并开始看相关的书籍。因为我明白,即使我时时刻刻陪在身边,那一天也终会到来。四十岁,不惑之年,到了该面对生死的年纪了,如果我不去学习,到了猝然临之的时候,就会把我压垮。我要直面这恐惧,战胜这恐惧!我要寻找我的地坛!

过往的经历,让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当有痛苦困惑纠结的时候,我就去看书,网络发达后还可听书听讲座,像饥渴的海绵一样去汲取自己需要的知识,武装自己,强大自己。我买来《女心理师》、《丧亲者哀伤治疗》、《医生亲历100个临终病历》、《我死过,所以知道怎么活》、《活好》、《生别离》、《最好的告别》、《哲学的慰藉》、《西藏生死书》、《次第花开》等书,让自己找到慰藉和支撑。爸爸生病后,我又买了很多有关癌症、长寿、老年心理与护理以及临终关怀等方面的书,多一些知识储备,就多一份勇气和理智面对人生无常。这些书藉犹如我人生的地坛,理解我,接纳我,包容我,疗愈我,让我在经历丧亲之痛后,及时觉察和调整自己,顽强的走了岀来,并积累了三四十万字的陪护日记和心得。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只担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谁都害怕苦难,谁都不喜欢暴风雨,但“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就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人了。”

正如李老师所说,我们都有自己的困境,亲人的逝去、人生的苦闷、爱情的失意、生命的阴郁、内心的呐喊、生活的无力,这不就是每个人真实的一生么。人生不易,希望我们都能找到走出困境、疗愈自己的地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