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冯自育 ‖ 病痛在左 爱就在右

来源:本站    作者:冯自育    时间:2024-11-29      分享到:


今年10月9日,国家卫健委网站发布了由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制定的关于下发《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 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这种在国家层面推动关于医学人文建设的专项文件还属于首个,足以凸显了深度开展医学人文教育、加强医学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作为一名人文医学职业技能培训师,我对“三年行动方案”有一些个人的理解,在此做分享。

当今,无论是医学教育界还是医疗机构内抑或全社会,对医学人文达到了空前的热度。医学人文不是新生物,如果称其为医学人文的回归或者医学人文的唤醒似乎更恰当。

毋容置疑,医学和人类一样古老。医学历史是人类为生存和健康而战的历史,其本源是对于人的关爱、关怀。作为一个汉语词语——人文,简单说是人类文化,稍复杂点说是人类文化中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体现为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

所以,医学的本质就是人文,人文始终蕴藏于医学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人文回归医学。

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它是一把双刃剑,给人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很重的伤害,这一点在医学科技尤为突出。医学科技如一骑脱缰的烈马绝尘而去,卷起历史厚重的尘埃遗落在医学人文之上,人文被蒙蔽了,从这个角度讲,是医学人文的唤醒过程。

在临床实践中,医务工作者通过采集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鉴别诊断,综合研判等临床思维之路,循迹疾病的踪影,在科学思维的指导下,不断攀登医学科学的高峰。这个过程是医学科学之路。

但在寻迹疾病的过程中要有医学人文的助力于加持,医务人员对病人的生命健康、权利需求、人格尊严的真诚关心,对病人患病的过程经历及治疗过程中病人的真实感受与信任配合,是需要在全病程的临床工作中精微获取和用心实践的,即医务工作者具体的、自觉体现着医学对生命态度的行为模式、思想意识,这就是医学人文(精神)之路。

曾几何时,医学陷入了技术性科学获得极大发展,人文科学日益边缘化的状态,临床医学似乎把治病和仁爱当成了互相排斥的两件事情。医患矛盾凸显、冲突加剧、关系恶化的医疗至暗时刻不堪回首。

医学人文漫长的苏醒过程也是我的自我成长的过程。

回想2012年年初,医院选派我和另外一位同事,到北京宣武医院参加中国医师协会主办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师学习,取得师资资格之日起,在医学人文学习研修及培训方面守住初心、躬耕不辍。

十几年来,我看到了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从点到面”、“由浅入深”“从一位到两位”的过程,在培育途径、内容要求以及主体意识方面有了一些演变,这或许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现阶段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态势。

当年师资培训时,课程要求要对260多万(当时的数字)执业医师们“恶补”人文医学执业知识和技能,而今“三年行动方案”则提出了“要贯穿医学生培养全过程和医务人员职业全周期”;医学人文的培训从医务人员礼仪要求、职业行为规范到“三年行动方案”中提到“拉近与患者的心理距离”的深层心理沟通;从最初的只在医务人员本位要求到“三年行动方案”中的“提升患者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的医患两个主体间的关系联结。

我很荣幸,伴随着这个过程一路走来。

十几年来,除担任济宁医学院本科通识课程《医学人文关怀》、《医患沟通》授课任务外,还参与行业内各群体医学人文的培训与宣讲,累计讲座300余场。2022年,被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授予”优秀人文医学教育工作者”称号。

科学意识与人文意识是人类医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医学实践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人们仰望天使展翅翱翔于高空之中。在普遍的社会认知中,医务人员被誉为白衣天使,人群中的“天使”也要具备两个坚硬的翅膀,一个是医学技术另一个是医学人文。临床过程中,医护人员要自觉地把科学意识和人文意识相互渗透与统一建构。追踪疾病的影子要遵循人文的意识和方向,展示仁爱精神则要以专业技术为支撑和基础。在医学的发展历史中,医学人文引领医学科学方向,医学科学彰显医学人文精神。

这种说法又颇具有中国文化中阴阳太极图的意象,阴阳代表一种矛盾,如昼夜、明暗、上下等,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阴阳由太极之气化生又派生万物,双方既有分别又有相容,还蕴含转化。在医疗实践中把医学技术与医学人文两者做到相辅相成,旗鼓相当的医生,那就可称是“大医”了,一个人的人文思想说到底是其人性光辉折射的一束光。被尊为大医之人,一定是达到由意识到行为、有内在到外在、由个人到环境的协调整合状态,是其人格达到的一种稳定的状态系统,这就有儒家所追求的比较理想的境界——中庸的意味了。

现阶段,我认为在临床工作中培育医学人文精神要注意避免两个方面。

一是避免简单化。王辰院士曾经说过一段话,非常贴切的说明医学人文精神在医疗全过程中的高度融合与融会贯通。他讲“医学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融汇自然科学与技术,社会科学与方法,人文学科与文化等多学科的原理知识,作为DNA注入到医学的机体里去。”基因作为确定生物体传承重大作用的支持着生命基本构造和性能的DNA片段,每一个都携带物质性、信息性的意义。在医疗实践中的人文精神(意识)正是如此,人文关怀是无法从任何一个医疗服务环节中简单择取出来。在践行医学人文关怀过程,不要简单操作,不能做成诊疗是科学的,护理要人文的;亦或生活护理只讲人文关怀,专科护理就讲科学精神等如此这种。

二是避免肤浅化。医学人文是深刻的,深刻到内心,关乎到人性。医学是科学性与人性汇合的学科。科学精神的学习是用脑的学习,不断提出问题不断求证,再推翻再求证的过程,称为理性思维,理性的学习方向是知识体系的不断精进专一,最后封闭。

人性的研究则是在心灵层面的用心学习,启动“内部感受器”体验、感受的过程,称为感性思维,发展的方向就是遐想式,抱持而开放的,无边界感。

这两种不同的研究体系,近似于分裂,而这种分裂却要在医学的践行者(医生)这里做一个整合。我想世人所说的医学的伟大与神圣就在于医生的伟大与神圣吧。深刻性是痛苦的、留痕的、不能用感官涵盖的。我们常说的,“听你怎么说,还要看你怎么做”、“眼见的也不一定是真相”等,都是说人性的复杂与深刻。在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不可做表面文章,嘴巴说得天花乱坠,患者真需要帮助,表情就显得不耐烦了;问诊不仅要认真听到病人说的,还要留意到病人没说的(故意遗漏的),病根或许就藏在这蛛丝马迹之中。所以医务工作者要学习训练共情的能力,即学会打开“内部感受器”。

著名的医学教育之父,加拿大医生威廉·奥斯勒曾说“医学是一种使命、一种社会使命、一种人性和情感的表达。在这个使命当中用心如同用脑”。

在医学实践活动中,医务人员秉承科学精神,严谨务实,追求真理,持之以恒的阻击病魔;在面对生命时怀有“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关怀态度。如此,医学科学的发展才能真正造福于人类,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患者才能体验到医疗服务的仁爱关注、沐浴到人性关辉。

病痛在左 爱在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