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王冲 ‖ 念父恩,承父志——读《一封永远寄不出的信》有感

来源:本站    作者:王冲    时间:2024-11-29      分享到:

今年6月6日《鲁地文艺》发表了宋延坤先生《一封永远寄不出的信》的文章,这篇回忆录恰似一曲饱含深情的悲歌,在岁月的长河中低吟浅唱,每一个音符都饱蘸着对父亲的无尽思念与感恩,重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门,令人沉浸其中,感慨万千。

 文中,宋先生对父亲的思念犹如汹涌澎湃的潮水,一波又一波地冲击着情感的堤坝。“不定期的想念,偶尔的伤感,再加上时不时的思考,我发现自己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没有父亲在身边的日子。”这看似平淡的叙述背后,隐藏着多少个日夜的辗转反侧,多少回触景生情的黯然神伤。二十载的光阴流转,思念却如陈酿,愈发浓烈醇厚。那些与父亲共度的往昔,如同一幅幅永不褪色的画卷,在记忆深处熠熠生辉,成为他在这孤独尘世中最温暖也最刺痛的慰藉。 而那未能见父亲最后一面的遗憾,仿若一道深深的沟壑,横亘在他的心间,成为永远无法逾越的伤痛。

“我这一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从父亲遭遇不幸到他的骨灰下葬之间,我都没能见他最后一面。恕儿子不孝之罪吧,当您停止呼吸的时候,没有任何人告诉我这个消息。”

这份愧疚与自责,如同一把锐利的剑,在灵魂深处肆意搅动,痛意蔓延至全身。人生的无常与无奈,在此刻尽显无遗,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有些遗憾一旦铸就,便成为生命中永恒的缺口,无论岁月如何流转,都无法弥补。 然而,宋先生并未仅仅沉浸在悲痛之中,他在对父亲的缅怀里,深刻地领悟到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父亲虽已离去,却留下了更为珍贵的馈赠。“如果不是您的‘无视’,我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生命,也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学会承担生活带来的苦难、折磨甚至羞辱。”这是一种历经沧桑后的大彻大悟,是对父子情分的深邃洞察。他明白,父亲的缺席并非冷漠,而是一种别样的锤炼,让他在生活的烈火中涅槃重生,铸就了坚韧不拔的灵魂。这种感恩,超越了寻常意义上的父子情感表达,上升到了对生命成长与磨砺的敬畏与感激,令人不禁为之动容。 宋先生不仅在思想上感恩父亲,更在行动上努力传承着父亲的精神衣钵。他就像父亲在世间的投影,在面对重重困境与羞辱时,始终坚守着男人的尊严底线,毫不退缩;在生活的重压之下,如同父亲在田间辛勤耕耘一般,紧握手中的“锄头”,以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奋力开拓;即使在伤感与迷茫的笼罩中,也能秉持理性的光辉,不被情绪的洪流所吞噬。“有些时候,我就是您的影子,就算是遭遇再多的羞辱,就算是再心有不甘,也不会放弃一个男人应有的尊严。”

这些坚定的话语,不仅仅是一种自我表白,更是对父亲精神传承的庄严宣誓,彰显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将跨越时空,永远熠熠生辉。

读完此文,内心被一种深沉而复杂的情感所填满。宋先生对父亲的思念与感恩,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在亲情关系中的种种表现。我们是否也在忙碌的生活中,忽略了与父母相伴的珍贵时光?是否在享受父母关爱的同时,忘却了感恩与回报?同时,这也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传承绝非仅仅是血脉的延续,更是一种精神的接力。

宋先生在父亲离去的二十载岁月里,将思念化作力量,把父亲的精神品质融入自己的骨髓,用行动诠释着对父亲的敬意与追思,他在人生的道路上踽踽独行,却又因心中有父亲的指引而无比坚定。这种精神传承的力量,将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去珍视亲情,去感悟生命的真谛,在人生的旅途中,怀揣着先辈的精神财富,无畏前行,让生命在传承与感恩中绽放出更为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