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随笔」刘利民 ‖ 人生无处不课堂——奉召赴高晶继先生雅聚小记

来源:本站    作者:刘利民    时间:2024-12-06      分享到:

美食美酒,满桌食客,酒足饭饱,兴尽而归,这种场面,并不鲜见;书香氤氲,亲情温馨,师生友朋,共话读写,这一情景,并不常有。


12月4日。时令早入小雪, 并不觉天寒,晴空悬朗日,无雾亦无霾。这在冬季的北方,已殊为难得。


好天,好地,易生好事。天、地之间,总有些美好的机缘,神秘地存在着,由有缘人来破绎,与有缘人相链接,从而穿越旧时空,进入新天地,如量子纠缠般,演绎一场有滋有味、有情有义的活剧,展开一段有话难言、欲休还说的故事。


是日,上午,我要所说的,就是发生在北湖岸边湖上人家的这次雅聚。


故事的主人公,正是我们尊敬的高晶继老师,及其夫人谢国华老师。两位先生躬耕杏坛数十年,何止“弟子三千”,又何止“七十二贤”,早已弟子满齐鲁,桃李遍天下,其师德学名早已盛及孔孟之乡,远及中华大地。老师大学毕业后,先任教于金乡一中,后在调任济宁市教研室从事教研与领导工作 及至退休,迄今已三十余年,退休后依然学而不已、笔耕不辍,先后有散文集《诗满一甲子》《情潜两故乡》、小说集《玉鸳鸯》问世,大有孔夫子“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之风韵,何况,高老师也非“老之将至”,而是“老之已至”,当是尤其令人感佩。


上月9日,高老师莅临亚龙书城,主讲《啦聊斋——管窥蒲松龄的精神世界》。 之前只知道高老师乃淄博人,高家与蒲家素有姻亲,与蒲松龄渊源甚深,让我始料未及的是,他竟然掌握了这么多蒲松龄先生不见经传的故事与传说。这是一场堪称大师级的文化课,说者娓娓道来、举重若轻,听者津津有味、如痴如醉。“课堂效果之好很是少见!”亚龙书城总经理崔亚龙评价说。


作为高老师的学生,我也在现场,自是深有同感。何况,这是一位年近90岁老人的亲授课!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不逾矩。那么八十呢?九十呢?惜乎孔子未能高寿,不能聆得他的高见,但是,从高老师这堂课上,却感受了一种“八十”“九十”而“老而弥坚”的生命活力。


让每一位聆听者,既为文学的魅力所打动,也为生命的大美所感动,这不正是当下教育“高效课堂”所应有的景观吗。这样的课,就不仅仅是一堂单纯的文学课,还是一堂丰富的文化课,更是一堂深刻的人生课。这样的课,不是“小学”,而是“大学”,是“明明德、亲民、此于至善”的人生大学问。


《老子》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南北朝沈约说:“甘露为谁演,得一标道心。”“道心”者,菩提心、悟道之心也。


生命的课堂,有着无限的生命力,也让人难以忘怀。恰如两千年前的孔夫子的“杏坛”。《啦聊斋》产生的文化效应,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何此三日,屈指算来,已是三十日。今天的“小聚”,自然成为上个月“大课”的延伸。


在这里,我不妨代高老师与谢老师,点一下本堂“课”学生的名字:李木生( 著名作家),高雷( 高级经济师),程慧( 高级老师 ),吕延梅(高级教师),冯春辉( 高级医师),张新宇(金乡县人大驻村第一书记)。另有几位,是作为客人出场的,比如,著名书法家作家王超,兖州一中纪委书记李西全,亚龙书城总经理崔亚龙,著名摄影家孟庆杰等,虽非是高老师的“入门”弟子,却因为聆听《啦聊斋》一课,而成为别种意义的学生。富含仁爱之心的高老师,也感念着他们,王超先生的墨宝,庆杰先生的摄影,西全书记的书法,亚龙先生的书城,都在不同程度上,为高老师的课堂增光添彩。


现场,高晶继主陪,我作为老师的“副陪”,倍感荣幸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木生先生分享了他“藏之名山”久之,而又刚横空出世的“中国散文作品60强丛书”《火凤凰》,再次将大家的眼光点亮。王超与西全先生的书法,也再次使得现场活色生香。主陪两侧,大家一一发言。场面之热烈,文字难状也。幸有杰子在,总能将精彩点,适时地摄入镜头。言之不足,图片补之矣。


人生无处不课堂。生命的道场无处不在。更何况这是一次真正意义的“雅聚”,更何况这是一堂事实上的“《聊斋》延伸课”。


什么是教育?爱因斯坦有一句特别棒的话:教育就是当一个把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作为教师与作家的高晶继先生,校内校外,课上课下,给我们的“剩下”的东西——道德的,人格的,仁爱的,艺术的,等等等等,实在太多,每次回味,都有丰厚的收获……


所言太多,赶紧打住,是为“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