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王超 ‖ 我家就在岸上住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离活动现场还有一段距离,我就听到了这熟悉亲切和悠扬的歌声。
11月9日上午,我受邀参加了济宁市太白湖新区"我家就在岸上住一一太白雅集 多彩非遗"市集活动。
活动现场设在太白湖新区座落在大运河岸边的一处新建筑群里。几十家古朴民居灰瓦白墙交相辉映,水塘里一泓碧水,波光粼粼,岸边木船石磨巧妙融合,潺潺流水从每家每户的门前走过,阳光明媚,空气清新,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祥和的微笑。这物,这人,这景,这一切,仿佛是打开了一扇通向历史长河的大门,让所有的人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遥远年代里运河小镇恬淡而幽静的生活场景里。
真是太好了!感觉既梦幻又真实!设计者和建设者们通过不同主题场景的相互映照,活生生地打造出了一个新时代古运河文化的集中展示区,将久远的运河文化转化成了当下可知可感可体验的惠民成果,让人身临其境,特别有厚重的历史感和丰满的幸福感。
在一个个非遗传统文化摊位上,经传承人的精彩演绎,那久违的民俗,淡忘的乡愁,走远的技艺,都一一向我们走来,与我们握手交流,令人感到新奇而绚丽,美好而动人。那始于宋代的渔鼓,余音悠扬。融合大漆技艺的“漆扇”,花样繁多,惊艳夺目。蘸上墨汁,铺上宣纸,拓包轻柔拍打,不多时,一幅济宁汉画像石拓片便跃然纸上……
这种高大上的文艺风范与接地气的市井民俗的完美融合,游客与非遗传承人的零距离互动,为这个别出心裁的集市平添了一种别样的浓浓风情和味道。在这里,集合了30多个非遗摊位,糖画、面人、泥塑、刺绣等非遗项目集中亮相,多名非遗传承人现场言传身教,让济宁地方非遗产品以更贴近生活的姿态、更深入地融入到了居民的生活和游客的体验之中。也让更多的人通过与非遗传承人、非遗项目这样面对面的交流互动,走近非遗、体验非遗、爱上非遗、带走非遗,助力非遗文化的发展传承。在这里,从传统手工艺到现代艺术、从非遗体验到中医惠诊,一个个独特的体验项目,也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了一场别样的文化盛宴,带来了一场穿越千年的奇妙之旅,唤醒了人们对大运河畔市井民俗的美好记忆。
如果把大运河比作一条挑起了半个中国的扁担,那么扁担下那个承重的肩膀,就是济宁。大运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大运河自开凿以来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大运河流域社会历史的厚重积淀物。它囊括了中国若干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国家因素,又创造出了大运河流域多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等非国家因素。这种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宝贵资源,传承发展得好,就一定能为当今社会提供重要的道德基准、智力支持和文化自信。它所蕴含着的价值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
岁月匆匆过,沧桑许沉浮。昨天今天,千年万年,大运河仍在流淌,古老的民俗风情仍在。这个大运河边的文旅项目,就是立足传承发扬大运河文化而实施的一个文化驿站。它通过对济宁市太白湖新区大运河沿线传统村落的修复焕新、设计改造、智能融合、业态延伸,还原了大运河沿岸的历史风貌和风土人情,并赋予其美食、音乐、文创、康养等不同功能定位,推动了大运河文化与现代科技的交融、人文情怀与感官体验的互动,构建起了一个智慧化、沉浸式的体验平台。同时,它建在太白湖新区的大运河岸边,又成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大运河博物馆。围绕大运河文化,构建起了一个现代化的乡村发展模板,让古老的大运河文化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和勃勃生机。
文化兴,古运河才能真正浴火重生。漫步在仿古村落的小桥流水旁,徜徉在历史文化的氛围里,我贪婪地汲取着这厚重的历史沧桑感,真切地体验着大运河畔市井民俗的这一幕幕活剧,想象着当年大运河畔舟楫相连、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繁荣兴旺的情景,竟有一种别样的情怀。是啊,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昨天的延续,明天是今天的未来,我们中华民族就是这样绵绵不断,生生不息,用优秀传统文化在精神上撑起了一个民族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的强大底气!
在欣赏了众多非遗产品展示后、我又兴致盎然地品尝起了一个个特色小吃,真是既饱了眼福,又饱了口福。漫步其间,那大运河畔,南来北往间,城市因水而兴、区域交流融合、户户烟火升腾的景象也都一一地在眼前呈现了出来。
无论是湖,是海,是江还是河,生活在岸边的人们,都更盼望更珍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环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建设水清景秀的打卡之地,充分释放太白湖亲水乐水的人文活力,是生活在这里人们的共同心愿。
我从小生活在微山湖畔,大运河从湖中穿过。在那片绵延缤纷的岸边上,有我的家,在那里留下了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是大运河这位慈祥的媬姆把我养大。长大了去当兵时,我又生活在浙江舟山群岛中的一座小岛上,日见波涛,夜听拍岸,又有了大海的陪伴和拥抱。退役回到家乡,在人生的最后旅程,在济宁市太白湖新区安了家,竟又住在了大运河边的高校生活园里。每天以河为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心境恬静而温馨。乐享“我家就在岸上住,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的美好。清晨,我会被大运河里行进船队的汽笛声唤醒。大运河在我所住楼的右边,楼的正前方是美丽的太白湖。我所住的房子是高校生活园最南端的一栋楼,共27层,我住第25层,楼前树木葱郁,没有任何遮挡。登高望远,凭栏远眺,目之所及,曙光初照,湖面波光粼粼,泛起一道道金色的光芒,宛如一条耀眼的丝带,随波飘过那座浅蓝色的钢铁大桥。天气晴朗时,一眼能看到几十公里外微山县两城镇的连绵山峦。湖中的各种鸟儿,平时喜欢在我楼前的天空里自由盘旋,累了或是在树丛中嬉戏,或是轻盈地冲入湖里觅食。有时它们飞得高了,竟与天空中淡淡的白云交相辉映,若隐若现,如诗一般,如画一样。这一切,都为我这大运河岸上的家增添了一抹灵动的风景。
如果说大运河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巨著,那么济宁无疑又是书中最熠熠生辉的篇章之一。济宁因大运河而兴,京杭大运河流经于此,给这块土地带来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融合,同时也让这里的人们形成了“开放、包容、诚信、友善”的人文品格,这些人文品格已经渗入到了我们的血脉之中,世世代代温暖地流淌。大运河是历史的河,是文化的河。
我信步登上了高高的大运河堤,放眼望去,宽阔的河面碧波荡漾,南北都看不到尽头。几只帆船从远方飘然而至,又向远方悠然驶去。一只拖船拉着长长的船队,似水上火车,在主航道里前进,一阵机器的轰鸣声,由远而近。船里装满了货物,把船身压得很低,像一叶叶扁舟随着波浪缓缓地前行。船尾激起如白雪的浪花,给人以画一般的感觉。两岸河堤林木葱茏,护卫着清清的河水。我就想象着这一条河北通北京南达苏杭,源远流长,奔流不息,正如我们的民族,正象我们的生活。
想到这里,我就觉得,打造大运河遗产保护利用的样板,太白湖新区这一举措很有意义。如何把中国大运河这张文化“金名片”擦得更亮。
如何从流淌着的历史遗产中挖掘出更多的资源为我所用,讲好济宁故事,讲好大运河故事,他们做了实实在在的有益探索。我觉得这样做,不仅体现了太白湖新区的建设者们是大运河文化的记录者,更体现了他们是大运河文化遗产利用的创造者!因为他们没有将思考的脚步停留在保护丰富的遗产资源上,而是将行动的执行力放在了让这资些源活起来,动起来,成为当今生活的背景,成为眼前美景的底色,更成为活生生的文旅产品,从而找到了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重新体现价值的新定位、新目标和新方向!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不禁涌起了用笔墨描绘大运河壮丽景色,用心灵感受大运河深厚底蕴的阵阵冲动。于是,我饱蘸浓墨,在丈二尺寸的宣纸上纵笔写下了"我家就在岸上住"七个大字,献给此项目的建设者们。我还书写了几幅李白赞美济宁的诗和描写大运河的书法作品。并当场向围观的孩子们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讲解大运河的前世今生,辅导孩子们学习书法,评点他们的一幅幅书法作品,心里感到特别自豪和欣慰。面对《大众网》记者的采访,我说了一大段发自肺腑的话,表达了我激动不已的心情。
诗人泰戈尔认为,人类与世界存在着三种关系,即理性关系、实用关系和美的关系。理性关系让我们了解世界的秘密,实用关系使我们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而美的关系则赋予我们美好的情感。有了这种美好的情感,我们便与万物拉近了距离,就会认同万物是我们的近邻和兄弟。在万物中我们就会完整地获得自己的人性和人生价值,这是人类心灵的天然属性,也是人类活着的终极目的。在实现这个目的过程中人类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我家就在岸上住”,这支歌里的这几个字,在岁月的磨砺中变得更加刻骨铭心了。因为它凝聚了我内心的情感,包含了我对生活的热爱。透过沧桑,直接抵达进了我内心的深处!我又觉得,大运河的文化气韵,已从北京连体苏杭飞升,又强劲地延升进苍茫的大海,变成了通天的银河,壮观而久远。 是啊,童年与暮年,内陆与天涯,大河与大海,都映照着我大运河岸上的生活,越来越灿烂,越来越美好!是大运河教我以坚韧,是大东海教我以豁达。它们温暖了我的余生,美好了我的生活。
我想,每个人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河,属于自己的海,家在岸上,也在心上!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楚星 ‖ 回乡偶记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张子涵 ‖ 成长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