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卜凡亚 ‖ 读《老家南阳镇》有感

来源:本站    作者:卜凡亚    时间:2024-12-15      分享到:


加强是不幸的,加强是有幸的。

翻阅了几遍马加强的新作《老家南阳镇》,几乎都是泪眼盈目品读的。他细腻周到的文笔,对生活的深切感悟,确切来说即使身处最底层仍对美好生活的不断向往始终贯穿于他的内心,使他奋进,让他不能停歇。他用手中的笔,目光所及和心中的美好渴望去讴歌生活,赞美生活,描绘生活。

他自幼丧父与祖父母相依为命且又跟随祖父母生活长大,家庭的缺失并没有打倒他。根植在南阳镇这片厚重的沃土,泱泱微山湖悠悠运河水滋养着他,惯看秋月春风、夏荷冬景,大自然就是极好的教科书。文学的种子早早在他的心里萌芽生长。辛苦劳作的父老乡亲催唤着他的灵感;朴素的民风习俗深深镌入到他的骨髓;生活的碎片串凝起他对生活的态度与感悟,仅是这些就足以证明他是不甘平庸的,不甘示弱的,更是不甘服输的。

“记得我第一次跟随祖父去鱼台县城进货,就是在桥头登船,当时还记得在桥头吃的煎包喝的粥。为啥能记得这么清楚,因为那是我第一次走出故乡,也是第一次将桥头当作故乡的象征。”说到了吃“就不得不说‘石家羊汤’,它可绝对能称得上桥头的一个招牌。谁若是在坐船时一抹嘴顺便说上一句‘喝的石家羊汤’,那绝对是一件特别有面子的事情”。底层的生活成了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

连家船的造型大同小异,最显眼的当然是偌大的货仓,站在船上看那空空如也的仓底,着实有种深不可测的眩晕感。除此之外,船上最吸引人的就是供人居住生活的船舱,南阳人习惯称之为“楼子”。楼子像是一个简单的房子,里面有床有桌,角落里存放着生活必需品。当时有条件的楼子里还有电视机,天线竖到舱外,船上有小型供电装置。连家船的队伍一般很庞大,少说也要连接十来条船,我们都管它们叫作“拖队”。小时候,我与小伙伴们经常跑到湖边看拖队,听拖头的鸣笛,简直就是水上火车,气派得很。

我蹲在老两口的旁边,看着两双皱巴巴的手小心翼翼地取下网上的每条鱼,而后又把渔网的每条丝线都捋周正。当听到我说鱼小时,大娘“咯咯”地笑了,进而对我说道:“什么样的网逮什么样的鱼,再说鱼小听话,长大后心眼就变多了,就不听召唤了,这不也跟咱们人一样?”猛一抬头,阳光里的金点子沾满了老两口的渔网,而爽朗的笑声在河面上回荡。如果没有切身体会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是断不能写出这么质朴无华的语言和场景的。

“混湖”、“划子”、“渔猫子”、“下篮”、“跑船”等等这些独具地方特色的方语经他润色后成为广大读者都能心领神会、读的懂的语言,这更是难能可贵之处。君不闻,好多极具地方特色与文化底蕴的方言已然到了销声匿迹乃至颓废的境地,这不能不令人惋惜、叹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作为一名文学创作者和传播者,介绍好自己的家乡,宣传好自己的家乡,推广好自己的家乡,这即是担当也是责任。

因为老家南阳四面环水,与外界沟通不畅且出行极不便利,从他少年时代就觉得家乡很小,经年累月令他心生厌倦,能逃出“生天”是他的愿望和梦想。随着阅历的增加年岁的增长,有朝一日他实现了初始的愿望,身居县城时可他竟乡愁常袭,记挂于怀。他脑海里时常惦记着老家的水,老家的苇荡,老家的荷蒲,老家的青石板小巷还有那年迈的祖母、老家的父老乡亲……不论是现实中还是梦境里,时常出现、挥之不去……

再走上离故乡最近的客运码头,熟悉的船夫会老远地朝我招手,他们最质朴的笑容就是故乡的一种亲切问候。他们会意味深长地对我说一句“回家啊”,我也会亲切地回一句“嗯,回家”。于是便迫不及待地登上乡船,激动万分地等盼着我这个坐标点不断地靠近故乡的轴……

乡船驶过的湖面总会留下一些波澜,在眼前,也在心间……

记下乡愁的滋味,写下离乡归乡的思念成为他的动力与渴望。用加强的话说:每次往返老家都会写上几篇,只有这样才能慰藉自己内心的那份柔情与别恋。其实我觉得这里面包含更多的是加强感恩于老家对于他的哺育之恩、培养之情!

如今的南阳已非昔日的南阳。京杭大运河的成功申遗助力了南阳古镇的腾飞之翼,水涨船高,声名鹊起,南阳古镇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古镇景色、淳朴民风、湖区风俗、地方小吃都是可贵的素材、书写的话题,相信南阳古镇愈发会展现她独特的魅力,在品阅了加强的《老家南阳镇》后,实地践行,边走边看边品味,深信您会不虚此行。

“众人拾柴火焰高”,《老家南阳镇》在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下顺利出版,加强得以此书回馈自己的家乡,从这一点来看,加强不光是幸福的、更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