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商海蠡测 ‖ 发现运河之都--济宁

来源:本站    作者:商海蠡测    时间:2024-12-18      分享到:


运河之都,文化济宁是当代济宁市的一张靓丽名片。

对外一提起济宁,必曰东文西武。济宁市辖区东面的曲阜市是至圣先师孔子的故里,西面梁山县是古代绿林好汉们聚啸的根据地,能文能武,忠肝义胆是济宁人的基因,也是济宁人的金字招牌,说起来让人觉得脸上放光。

但作为济宁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中心的济宁城,有什么底蕴,有什么能量可以汇聚八方,连接南北,指挥大济宁的走向呢?那就是运河之都这块金字招牌。

大运河是济宁人的母亲河。经过明清两代四百多年的聚力发展,济宁迅速崛起为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明星城市,彼时的济宁城内河网密布,园林众多,商贾云集,经济繁荣、人文荟萃是名副其实的“江北小苏州”。

济宁这座因大运河而兴起的美丽古城,因了时光的转圜,历史的变迁,特别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平地而起的文化革命,和九十年代以来规模空前的城市化铁蹄,而逐渐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形象日渐模糊不清,如梦似幻。

千城一面的城市化运动带来的审美疲劳,唤醒了人们心底的历史记忆。在小说里,在笔记里,在方志里,在老人的口述里,在老照片里,原来当年被我们作为“四旧”推到打翻的老建筑、老城墙、老城门、老宅院是如此的美丽动人,虽然破败,虽然沧桑,但那是祖先曾经的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是这座城市曾经的芳华啊!

从2010年代开始,济宁市政府就借着大运河申遗成功的东风,决心恢复济宁古城标志性建筑--河道总督署,以此唤醒济宁人的历史记忆。

经过难以言说的重重困难,历经多年的不懈奋斗,2024年7月26日,一座占地64亩,集保护、展示、研究、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终于在任城区河道总督署原址落地生根。

我们不仅要感谢地方志专家刘广新先生,大运河作家杨义堂先生,济宁老照片收藏家张盟先生等一大批心系济宁热爱家乡的朋友们的无私奉献;更要感谢任城区以李翠玲主席为首的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工作专班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奋斗。这是济宁人上下一心的智慧结晶,是对济宁历史文化的一次有意义的回望和致敬。

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犹如一只回望古代济宁的巨眼,每一个来此参观游览追寻老济宁的人都能由此回溯历史:高耸入云的太白楼、绵延不绝的城墙、高大巍峨的城门楼、端严恢弘的河道衙门、古朴宁静的崇觉寺、川流不息的商旅、生意兴隆的各式店铺、怪石嶙峋绿树成荫的私家园林,这是美丽的济宁城,是无数人魂牵梦绕的地方,是我们曾经的家园。

站在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上登高远望,在落日的余晖里我们好像看到了郭守敬、潘季驯、朱之锡、李化龙、马之祯、宋礼、白英、林则徐等长长的一列治河英雄从这里走出去,走向黄河、运河两岸,走向风烟四合的原野,走过数百年风云激荡的岁月。

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又如神来之笔,激活了以河道总督署为中心的周边老济宁文化载体,紧邻的潘家大楼、对面的济宁博物馆、铁塔寺、声远楼、林则徐纪念馆、古槐、慈孝兼完坊、太白楼、老运河、玉堂酱园、南门口一体皆活。这就是古老的济宁,它在新时代的时间维度里复活。

正如绵亘万里,流通千年,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虽然经过了无数历史的波折,但仍然止不住它前行的脚步。京杭大运河的申遗成功和大运河国家公园的宏伟起势,必将为运河之都济宁带来无限广阔的发展图景。

在2024年12月15日举办的“河道总督署展示馆珍贵资料捐赠暨名誉馆长聘任仪式”上,刘广新先生激动地说:济宁不仅位居古代京杭大运河的中段和制高点,明清两代设在济宁的河道总督署领导统筹治水四百年,打造了济宁“江北小苏州”的美丽和繁华;现代的济宁仍然是京杭大运河能够通航最北端的大城市,京杭大运河实际上应该叫济杭大运河。济宁是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

利在当代泽被后世的南水北调工程不仅给济宁带来了一河清水,滋润了干涸的济宁大地;大运河的提级改造工程也让济宁港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的内陆港,水铁陆运综合交通网极大激发了济宁的经济活力。

一个越来越秀美、越来越具活力的运河之都--活力四射的济宁,在新时代正迎面向我们走来。

202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