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王连河 ‖ 青春的记忆

来源:本站    作者:王连河    时间:2024-12-24      分享到: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这嘹亮的歌声,冲上云霄,响彻四方。

这从心底里发出的声音,来自国营梁山棉纺织厂的老职工合唱团。在国庆之夜,“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七十五周年歌咏晚会”上,二百位身穿厂服,精神矍烁,白发苍苍的共和国的同龄人,同时也是国棉厂的建厂工人,整齐地排列在老厂区的大门口,齐声高唱“歌唱祖国。”

他们的身后就是已经腾空的老厂区,由梁山国棉厂改制来的梁山县蓝天纺织集团即将“退城进园”,从城区搬出,迁至工业园区。也许,明天这里将夷为平地,不久的将来矗立起鳞次栉比的商业大楼。

老工人们回望身后一片漆黑的老厂区,回忆当年的峥嵘岁月,禁不住心潮澎湃,有的人热泪盈眶,有的人老泪纵横。他们为建厂洒下过汗水,老厂区有他们青春的记忆。

一九六六年的春天,为了国防战备的需要,山东省政府决定:山东省的梁山县为“小三线建设基地”。济南国棉一厂、青岛油漆厂、烟台石棉厂、烟台轴承厂、菏泽水泥厂等省属地属企业内迁,在梁山县建立分厂。上数五厂抽调精干技术人员赴梁山帮助建厂,负责培训分厂招收的建厂工人。

在济南国棉一厂梁山分厂招收的八百个建厂工人中,就有我的哥哥王有福和后来成为我嫂子的厉冬美,他们俩都是十七岁,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建厂工人是轮换工,就是保留农村户口的临时工。王有福学习的是电气工程,厉冬美学习的是细纱挡车。

一九六七年的春天,他们学成归来。工厂一边建设,一边生产。工地上热火朝天,红旗招展。一个个青年突击队,展开了劳动竞赛,比进度比质量,人人奋勇,个个争先。“狠抓革命,猛促生产”。

当时,职工宿舍还未完工,女工们临时住在抗战时期,日伪遗留下来的一个三层小楼里。车间里已开了几台车(电源与建筑工地共用),厉冬美边带徒弟边看车,娇嫩的手指,被纱线勒出道道血口。

男工们就住在帐篷里,作为临时宿舍。帐篷里还有一台发电机,作为生活用电的电源。电工晚上谁值班,就睡在发电机旁,白天就参加建筑工地的劳动,给瓦工师傅打下手,搬砖合灰运建材,跟着建筑工人三班倒,加班加点赶进度,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手上都磨起了血泡和老茧。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完成了两万平米锯齿形厂房的建设。

电工班在济南国棉一厂派来的孙师傅的带领下,爬杆子,蹬梯子,钻电缆沟,夜以继日的架设电源。

一九六八年的秋天,济南国棉一厂梁山分厂(后来改名为国营梁山棉纺织厂),达到了一万纱锭、八百台布机的规模,正式投产了。

满载着棉纱棉布的卡车,驶出厂区,运往祖国各地,支援国防建设,建厂工人们的辛勤劳动结出了硕果。

在工作和劳动中,王有福和厉冬美,从相识相知到相爱,收获了爱情。五年后,转为国家正式工人,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