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邢杰 ‖ 初见济宁

来源:本站    作者:邢杰    时间:2025-01-10      分享到:


今年国庆假期,我只去了一座城市,就是济宁。我的本科导师也是恩师——李老师,他是济宁人。李老师多次让我去济宁看看,但一直没有去成,这次终于遂愿,切身感受这座千年古城的魅力。我是下午从北京南站乘高铁前往济宁的。10月渐进深秋,昼短夜长,列车行进到济宁境内时,夜幕已降临。

到终点站济宁北站时,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没能观赏到沿途自然风光。导师一家三口开车为我接站,然后直奔宾馆。去往宾馆的路上,我领略了这座城市的夜景,对济宁有了初步的印象。这印象源自济宁市区的路,一是路面干净笔直,还有高架桥;二是路名,我们走的第一条主干道是共青团路,这对于我这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毕业生来说,深感亲切。初见济宁,第一印象是蛮好的。第二天一早,我们按照约定的时间会合,导师一家带我品尝济宁的特色美食。他们介绍说,济宁的早餐是很有特色的,好吃的很多,这让我充满了期待。

当我们走进一家街头小店时,看到里面人头攒动。吃客们忙着点餐用餐,店家忙着出餐上餐。我的第一感觉是错不了,肯定好吃!我选了一个4人桌,导师和师母就去点餐了。很快,他们端着满满一盘早点来到桌前,边分餐边向我介绍。我印象最深的是粥,这粥呈焦黄色,是用黄豆小米等熬制的。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果然有一股豆香味,但又不是那么地冲,感觉是很绵柔的。

当我要喝第二口时,师母说:“你把这些配料倒进碗里,会更好喝。”我添加上一小碟豆腐丝和熟黄豆、一小碟羊肉,又喝了一口,确实很不错,有嚼劲。想要继续喝的时候,导师说:“再把济宁的特色馓子泡在碗里,一起吃下去,那更好吃呢。”我同样照做,品尝到了多种食物相加的美味感。

这第一顿早饭就吃得我一头热汗,饱腹感十足。在午餐和晚餐中,我也吃到了一些济宁特色菜,遗憾的是,有些菜名我没记住,但记住了它们的味道。美食之后的重头戏就是赏美景了,我和导师一家在市区游逛。先是去了太白湖景区,那里人很多,非常热闹。站在岸边望着那宽阔湖面,享受着微风吹拂,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我从小在海边长大,对无垠的水面向来充满好感。我觉得站在湖边比站在海边的体验感更好,因为湖水无味,更近本真。从太白湖离开后,我们直奔太白楼。

这两处地方,听名字就知道与李白密切相关。太白楼在老城区内,占地面积不是很大,一共两层。我们拾级而上,来到手擎酒杯、腰悬佩剑、须发飘逸的李白石像前,“诗仙”“酒仙”的气概一览无余。

进馆参观才知道,李白在济宁生活了23年,留下了许多经典流传的诗词佳作。太白楼,是当地人心目中的文化地标。楼前有一座桥,名叫玉带桥,它南北横跨古运河,桥下水流不息。水是从新运河支流引来的,可以行船。

我们到桥顶时,正好看见有游船穿行而过。看着河岸绿柳垂荫,想必船上的人十分惬意。我跟随导师的脚步,继续行走在特色街巷里。看着那些仿古建筑,我仿佛能感受到运河带给这座城市的文明。遥想当年,南来北往的商贾在此云集,各地域的文化在此交融,造就了城市开放包容的气质与品格。

美好的时光总是非常短暂,在三天两夜的“济宁时间”里,我对“运河之都”济宁有所了解,但还有好多地方没来得及去看去感悟。初见甚欢,再见不难。留有遗憾是为了下次再来,我会再来济宁,感受她的历史底蕴和风土人情。(本文原载济宁日报《文化周末》2024.10.13.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