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郑建山 ‖ 老北京的单琴大王、鼓书泰斗——翟青山
通州是大运河的端头,文化底蕴深厚,不但有广泛的曲艺活动,还有自己的曲艺品种。通州曲艺活动始于清中叶,盛行于清末民初,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万寿宫、庙会集市、及偏远乡村。通州的曲艺是通州自己创造的曲艺品种。当然,他不仅是通州的,也是中国的,是中国响当当的曲艺品种。那好,咱们就聊聊吧!
清朝中后期,北京周围出现了因漕运传过来的一种南方民间小调,这些小调和当地的小曲交融撞击,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不同的曲艺曲调。京北形成的是平谷调,京东呢形成的是地头调,而京南形成的就是落腔调了。后来,这些曲调形成不同的曲艺品种。在这三种曲调中,与通州有直接关系的就有两个。即地头调和落腔调。
“火红的太阳刚出山,朝霞铺满了半边天。公路上走过来人两个呀,一个老汉一个青年……”这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风靡全国的京东大鼓《送女儿上大学》。现在六十多岁的人大概都能哼唱几句。京东大鼓,顾名思义,其起源就在京东。她是北京的通州、漷县,河北的三河、香河,天津的武清、宝坻、蓟县、宁远等地的民间小调结合地方语言音调发展而成。其道具非常简单,最初就是两块耕地用的犁铧片儿。您耕地时碰到了地里砖头瓦块之类,把犁铧尖儿崩掉了,怎么办呢?得了,废物利用吧,歇歇儿时就把它拿起来,用两块犁铧片儿,边敲击边演唱,用以消除疲劳。这个调被称为地头调。
二十世纪初,农村经济破产,大批的劳动力流入城市,这样,这个曲种就在城市中流传开来,人们根据它起源和艺术特点,给它起个名字,叫京东大鼓。它只唱不说,唱词基本是七字句。演唱者左手击铜板,右手打鼓,伴奏通常有三弦、打琴等。传统曲目以历史故事为主,如《杨家将》《薛刚反唐》等;短篇以民间传说为主,如《许仙游湖》《杨八姐游春》《武松打店》等。通州现在的演唱者叫张广奇,其师父是著名的京东大鼓表演艺术家董湘昆先生。张广奇的演出以自编曲目为主,有时也演传统曲目,他表演的曲目多次在全国或省(市)大赛中获奖。嗨,当您听到那洪亮极富韵味的京东大鼓时,您别忘了,通州才是她的根,她是地道的运河文化。
另外就是单琴大鼓了。
单琴大鼓起源于落腔调,是翟青山创造的。翟青山(1903—1951),原名翟玉俊,通州马驹桥镇柴家务人。幼年家境贫寒,稍大寄居河北安次县柴孙洼村外祖母家,耕作务农。他天资聪颖,读书不多,却酷爱文艺。也是巧了,当时有一个盲艺人叫刘玉昆。刘玉昆原籍山东乐陵县人,因家庭变迁,流落在河北省安次县柴孙洼村落户。刘玉昆嗓音洪亮,清脆,在安次、大兴、通县、武兴一带极富盛名,是一代名家。因其胳膊短,被人称之为“短胳膊刘”。他曾先后在在大兴县垡上村、安次县柴孙洼村、古县村、北店上村等处办子弟班,教唱西河大鼓和落腔调。翟青山也就成了他的学生。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刘玉昆带着徒弟李德全来到柴家务、郭村一带演出。李德全是翟青山的表兄弟,刘玉昆又是他的老师,这样就找到了翟青山,二人就在翟青山家吃住。
演出时,二位是盲人,行动不便,翟青山就给他们引路。您说上哪咱上哪儿。路上呢就向他们请教,学唱各种词曲。他们从通县、大兴、安次、廊坊、永清、固安、武清、三河、香河、宝坻、蓟县、丰润、玉田、唐山天津、北平(北京)等地一路走来,什么庙会,书场,街巷……走到哪演到哪。嗨,受的罪就甭说了,可翟青山却如鱼得水。在这段时间里,他听到了各种新闻也见识了各种曲艺艺术。他先后学会西河大鼓、落腔调、木板书、京东大鼓、莲花落、五音会及各种民间小调。翟青山的视野开阔了,艺术提高了。有时,在这二位不方便的时候,他就上台唱那么一小段,嘿,他长相俊,扮相美,一上台就引起了轰动,渐渐他成了主角。与此同时,他还学会了各种乐器,什么三弦啊,四胡啊,二胡,扬琴啊……当时,在京南,只有一个人会打扬琴,这人叫周嘀咕。我想,这恐怕不是他的真名,是艺名或绰号吧,有多少民间艺人的艺术才华就是这样被淹没的,这是时代悲剧,我们说高手在民间,也就是如此吧。扬琴传播主要是周嘀咕,我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希望我们的社会不要再淹没那些有创造有绝技的民间艺人了。
在演出中,翟青山觉得落腔调有点单薄,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那么,能不能在落腔调的基础上加工完善做些改进呢?其实,翟青山知道,刘玉昆也曾想改落腔调,不过,他只是在落腔调的演出中增加了几件乐器,什么三弦啊、四胡、二胡、拉弦子和扬琴,还给他取个名字叫“五音大鼓”,这能行吗?不就是子弟班人多,您才想出这个办法吗?曲调呢,您一点没改。嗨,还得是在落腔调这个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曲调。这样,您才能在曲艺界站住脚啊!
翟青山是何等聪明啊,他想起了在北京撂地摊演出时听到的“窑调”。是啊,这“窑调”是北京妓院流行的一种小调,词曲呢大多是“撸来的叶子”(偷听学会),内容呢主要是表现妓女悲惨生活和对美好生活愿望的,多好听啊!这玩意不错。如果将这种曲调和落腔调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那该是什么样子?那么,再加上别的曲调呢?翟青山的眼睛亮了。他找来了盲艺人李德全商量。就这样,翟青山吸收众家之长,加以改进,创造了一个新的曲艺品种,叫“凤调大鼓”。
当然,这个凤调大鼓可不是东北的“奉调大鼓”,更不是魏喜奎那个“奉调大鼓”,因此调产生于凤河之畔故名。与此同时,他又拜田玉福为师,将翟玉俊改名为翟青山。哎,您可别小看拜师。拜师,对于翟青山来说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一来呢,您有了师父教您,您能学到很多东西,二来呢,您就可以正式地跑码头了。这在当时的社会是非常重要的。要知道,说书必须有门有派有师有徒的,您要想吃开口饭(曲艺这碗饭),对不起,您必须拜师,否则您跑码头就会遇到麻烦,您到人家的地盘演出,人家一和您“盘道”您嘛不懂,玩去吧!您就会被踢场子,砸盘子。您说您还能在这个圈子里混吗?嘿嘿,您只能走街串巷了。
翟青山开始正式的演艺生涯。
以前呢,用戏剧的行话来说,您只是个票友,玩玩票还可以,“下海”您就谈不上了。现在呢,您可以堂而皇之的进书场了。嘿,这真是如虎添翼啊,翟青山能唱各种曲调,又有自己的曲艺品种“凤调大鼓”,您说,哪个书馆不欢迎呢?他呢,也真是争气,嗓音甜润宽厚,可高可低,高音不噪,低音不浊,行腔优美,装饰音俏皮华丽,其嗓音微有沙音,被广大听众誉为“云遮月”,再加上他博采众长,即兴发挥,穿插借用,出神入化。嗨,书场一挂他的牌子,场场爆满。他的演出也得到同行们的肯定。但翟青山并没有满足,1932年,翟青山在收听广播时,发现曲艺里的三弦伴奏声响过大,影响了演出效果,怎么办呢,他想到了扬琴,如果用扬琴伴奏这个问题不就就解决了吗?扬琴悠扬动听,这得给演出增加了多少色彩啊!可自己刚刚创出了凤调大鼓,而且大受欢迎,如果改不好,会毁了自己艺术品种,毁了自己的演艺生涯,那将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啊!要知道,弃三弦改扬琴,不单单是换换乐器的问题,整个曲调都要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啊!弄不好,自己的饭碗就没了。
可翟青山毫不退缩,在凤调大鼓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多家曲种之精华,再创造,再加工,再升华,经反复探讨,反复试唱,不断丰富,不断润色,得以升华。不仅如此,为了创作出曲艺新品种,他对扬琴也进行了改革,原来的扬琴两排码,每排八路,每路四弦,总共六十四根弦。音域较窄,不能满足曲艺新品种的需要,翟青山把每码八路改为九路,加上高音四弦,低音四弦,改为七十二弦,这样,演奏时就不用“借音”了。这里要提一下他的师弟魏德祥,魏德祥也是有德的艺人,他亲自操琴给翟青山伴奏,反反复复。就这样,一个新的曲艺品种诞生了。因其伴奏是以扬琴为主,外加四胡、鼓、板等,1933年正式定名为“单琴大鼓”。单琴大鼓曲调悠扬动听,行腔有“叟儿”,属板腔体,“一板三眼”,即四分之四拍。
翌年夏,翟青山在天津仁昌电台试验播唱,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震撼了曲坛。仁昌电台、青年会电台、燕山电台、冀东电台、伯力电台、增茂电台、胜利电台、中央电台等八家电台播放他的单琴大鼓。百代国乐公司灌制了《蓝桥会》《三世情缘》《捡棉花》《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刘三姐拴娃娃》等单琴大鼓的唱片。每当他在电台演出时,街上的行人多止步,聚集在大商号门前扩音器旁静听;在书场演唱,听众提前爆满;庙会演唱,观众如潮,拥街塞道。他的名字享誉京津,名躁华北,传遍全国。被
誉为“单琴大王”“鼓书泰斗”。
翟青山的名气大了,找他求师拜艺的人自然就多了,他一连收了17个徒弟。不仅如此,就连他许多师父辈的艺人也改唱了单琴大鼓。如刘玉昆,田玉福等。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是说翟青山的:说有一次翟青山回家,遇到土匪小吊子,土匪见翟青山气度不凡,认为他是有钱的主儿,就绑了他的票。绑票得赎票啊,就问他是哪里人,干什么的?翟青山说我是柴家府的,叫翟青山,是唱大鼓的。小吊子一听有这么个人,就来了情绪。好啊,翟青山?那好,你给咱唱个大鼓吧。没办法,翟青山就唱了起来,听得小吊子是如醉如痴。得了,你就别走了,给我唱大鼓吧!嗬,把翟青山给吓的。我倒是想在您这儿唱,没办法,家母病重,眼看就不行了,临终想看我一眼。您看?……好吧,把你家的事归着归着,再到我这来吧!我就爱听你的大鼓。翟青山连滚带爬地跑了出来。当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考证,翟青山当时的影响可是真真的。
翟青山的创作能力是非常强的。他灌制唱片其所演唱书词,绝大部分参照古书原著自己编写,有的唱段因来不及写,就草列提纲(梗子),即席现场发挥。其演唱书目长篇有《前后七国》《回龙传》《黄凤配》等;短篇唱段有《战长沙》《战宛城》《火烧战船》《野猪林》《翠屏山》《狮子楼》《华容道》《追韩信》《探晴雯》《西厢记》《白蛇传》《孙庞斗智》等。1948年冬,通县解放,翟青山为驻扎在这一带的解放军演出;1949年4月15日,天津解放,翟青山受邀到天津广播电台工作——演唱单琴大鼓。与此同时,还在河东地道外、清河茶社演唱。所唱的书目,除传统段子外,还配合中心工作,演唱新段《王贵与李香香》《杨靖宇殉国》《新儿女英雄传》《枪毙袁文会》等。1951年1月26日除夕夜,天津广播电台播出了4个小时翟青山单琴大鼓专场。
解放后,翟青山在天津电台说唱团,专演单琴大鼓,声誉愈噪。但其深受鸦片毒品之害,解放后因毒痛难除,于1951年逝世。年仅48岁。
翟青山,从一个只念过“冬仨月”的普通农民,成为单琴大王、鼓书泰斗,成为饮誉全国的艺术大师,当然与他的努力和天分分不开,然而,通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大运河文化的滋养,及运河文化的包容、开放、创新的精神恐怕也是不可或缺的吧!
翟青山逝世后,其弟子吴长宝与当代艺人关学增一起,对单琴大鼓加以改进,并更名为“北京琴书”。2007年,单琴大鼓已被列入通州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江夜雨 ‖ 金乡记忆——胡汝桂:从金乡走出的明代中组部副部长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江夜雨 ‖ “挖河工”的那些遥远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