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李安仁 ‖ 富贵逼人的一代金融巨擘——邓通,为何饥寒落魄潦倒余生
最近为修改拙作《贾谊》,重读《史记》等史籍文章时,颇多获益,也多了几分如题目那样的疑惑和思索,记了下来,与朋友们交流,并请大家不吝赐教、予以指正为盼。
汉文帝是历史上记载的一个勤勉而英明的皇帝,他秉持“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兢兢业业地由一个被“遗忘”的皇子继承了“流氓”父亲打下的汉室江山,肇始了后世歌功颂德的“文景之治”,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向外扩张的王朝盛世。论武功,他不如以一介布衣坐江山当皇帝的父亲刘邦,更不如他征西域平匈奴四海臣服的孙子刘彻,但他治国安邦驾驭人心的本领也是天下无敌。遑论周勃、灌婴等一众开国功臣,比若张苍、陆贾等“刁钻”人物,即或名传千古的贾谊、晁错都能为他所用。就连驾驭宠宦佞臣赵同、北宫伯子及邓通等,他都颇具心得,其中尤以他与邓通的故事最为后世所津津乐道。
邓通是西汉年间蜀郡南安(四川乐山)人,其父邓贤家道殷实,也读了几年书,因与张苍相识,邓通成年后,邓贤为儿子置办车马服饰,将邓通送往京师长安,在张苍的帮助下,进宫做了一名郎官。依汉制,郎官直属于郎中令,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及出行,下辖郎官众多,最多时达五千人,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四等,以守卫门户,出充车骑为主要职责,亦随时备帝王顾问差遣。汉朝立国之初,郎官的选择途径有二,其一以任子(因父兄功绩得保任授官者),其二以赀选(以有相当财产得任官资格者)为充任,公元前168年(前元十二年),汉文帝采纳晁错的建议,允许民众以粟买爵。直到汉武帝听从董仲舒议,始使郡国每年保荐孝廉为郎中。
邓通“赀选”做了郎官,因会持棹摇船在宫中“濯船”(管船的小吏),一说因其戴黄帽,一说船头有黄旄而得名“黄头郎”,从此开始了他开挂般的人生经历。
《史记·佞幸列传》开宗明义就说:“谚曰:‘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固无虚言。非独女以色媚,而士宦亦有之。昔以色幸者多矣。”司马迁对于无才无德,却善承上意,察言观色,专以谄媚事主,甚至不惜丧失人格,吮痈取宠的佞臣,以及他们恃宠骄横,奸乱永巷的丑恶行径和肮脏灵魂的讽刺和鞭挞入木三分,“通篇一气,直贯到底”(吴见思《史记论文》)。书中记载汉文帝梦欲上天而不能,有一黄头郎从后将他推之上天,回头看见那人衣带在身后穿结。汉文帝醒来后在宫中各处悄悄观察,果然看见那个梦中推他登天的邓通。随即大肆宣扬,并“赏赐通巨万以十数,官至上大夫。文帝时时如邓通家游戏。赐邓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邓氏钱’布天下。其富如此”(《佞幸列传》)。
汉文帝与邓通就是皇帝与佞臣无疑。但让人不解的是,皇帝佞幸臣子,为什么要假托梦境?这个梦真奇怪,恰恰是邓通将刘恒推上天堂!皇帝不重重地赏赐这个黄头郎天理不容!
接着司马迁记载的故事说怪不怪,逻辑严密。“上使善相者相通,曰‘当贫饿死’。文帝曰:‘能富通者在我也。何谓贫乎?’於是赐邓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邓氏钱”布天下。其富如此。”文中“善相者”的预言十分准确,果不其然。公元前157年,文帝崩逝,景帝即位后,邓通被免官。没多久,有人告邓通“盗出徼外铸钱”而坐罪下狱,邓通不仅家业被没收干尽,“尚负责数巨万”。朝廷就连馆陶长公主刘嫖送给邓通的礼物也统统没收,而且长公主什么时候送,朝廷什么时候就收,让邓通“一簪不得著身”。逼得长公主和皇帝翻脸也要送吃的穿的给邓通。最后,邓通还是落得个“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的下场。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神婆巫筮大行其道,绵延不绝,本人在“文革”结束之后还曾亲历过有人“请仙姑”问字扶乩(不过当时当事人说是请杨开慧)。上文所说的“善相者”在司马迁笔下多次出现,此人号称古代第一女神相名叫许负,出生于秦汉之际的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父亲许望是当地县令。传说她出生百日就会说话,手中握有一块文王八卦图的美玉,且在襁褓中的许负面对生人或笑或哭,凡是她看着笑的人,随后都会升官发财,凡是她看到哭的人,随后都厄运连连。后人记载许负相面一生,总结了诸多经验,有《德器歌》、《五官杂论》、《听声相行》、《许负相法十六篇》等著作传世。
据《史记·外戚世家》记载:“薄太后,父吴人,姓薄氏,秦时与故魏王宗家女魏媪通,生薄姬……及诸侯畔秦,魏豹立为魏王,而魏媪内其女于魏宫。媪之许负所相,相薄姬,云当生天子。”
《史记·外戚世家》同时记载:“王太后,槐里人,母曰臧儿。……臧儿长女嫁为金王孙妇,生一女矣,而臧儿卜筮之,曰两女皆当贵。因欲奇两女,乃夺金氏。金氏怒,不肯予决,乃内之太子宫。”
薄太后就是汉文帝的妈妈,之前她还是魏王豹的女人,魏王豹听说自己的女人要生天子,遂背汉降楚,被刘邦灭国所杀,薄姬做了刘邦的女人,才生了刘恒。她做皇太后的事让许负说对了。
刘彻的妈更“奇葩”,她都嫁给姓金的小地主了,她母亲臧儿请许负算命后,不惜悔婚让女儿回娘家,重新择婚嫁进汉宫,生下威名鼎鼎的汉武帝。
薄姬、王氏能够逆天改命,全在于她们有一个信命不信邪的妈,有一个接受好的教养的家庭,再加上她们都是天生丽质的美女,尽享一生荣华顺理成章。而邓通由一个富贵逼人的一代金融巨擘,最终饥寒落魄潦倒余生,司马迁给出的理由是邓通“替文帝吮痈,太子内心惭愧,从此怨恨邓通”一至于此,不由人不信。可仔细回溯历史,即使在司马迁所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作的字里行间,完全可以得出颠覆性结论,邓通的命运是西汉皇朝与诸侯贵族及功臣集团之间政治、经济生死博弈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汉文帝登基之初,国力衰微,西汉朝廷连皇帝乘坐的马车都难以凑齐相同颜色的马匹,将、相只能乘牛车上朝。(《汉书·食货志》:汉兴,接秦之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文帝以汉高祖庶子继统,地位本来不很巩固,军队被功臣集团把持,金融铸币的权利被吴王刘濞(刘恒堂兄)垄断,汉文帝任命治国能臣贾谊出任公卿的诏令被朝臣一再否决,为了保护贾谊,汉文帝不得不将贾谊派到遥远的长沙。不甘心坐以待毙的汉文帝甫一当政就运筹帷幄,开始绝地反击。面对朝野臣民,汉文帝宣称信奉“黄老”之学,实行“垂拱而治”的策略的同时,容许贾谊参议朝政,从思想政治层面打击诸侯割据的野心,扶持年轻将领周亚夫训练“细柳营”,并周密部署培养亲信,在不惊动吴王刘濞,不引起诸侯贵族关注之下,将邓通堂而皇之地推举到炼铜铸币的重要位置,积极构建朝廷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
秦朝统一六国之前,各个国家的钱币不尽相同,刀币、铲币、环钱等姓氏的货币现象很混乱,严重阻碍了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秦始皇统一天下,废除战国时期混乱的货币制度,在全国实行了货币改革,把“秦半两方孔圆钱”作为全国统一的货币,统一的经济体系造就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使得“一统”成为了中原王朝的大趋势。
汉初,朝廷试图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地方豪强和官僚阶层对此表示反对,并私自铸造货币,导致货币混乱。加之各地利益冲突和管理困难,这一改革无法有效推行。汉文帝正是焦头烂额的时候,太子刘启即汉景帝给朝廷惹了一个天大的麻烦,也给汉景帝日后的执政埋了一个巨雷。
那一年,吴王刘濞的太子刘贤在东宫与皇太子刘启下棋时发生争执,被刘启用棋盘当场砸死。吴王由此称病不朝。汉文帝权衡利弊“赐吴王几杖,老(认为他老了),不朝”。吴王因此更加骄横,即山铸铜,煮海为盐,百姓无赋,富敌皇朝。
由此,汉文帝“赐邓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邓氏钱’布天下”的故事就并不那么匪夷所思了呢?所谓“邓氏钱”不就是“刘氏钱”?邓通本是一届平民,文不能辞章盖世,武不能仗剑杀敌,他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富豪并富贵逼人,就是因为汉文帝赋予了他自行铸币的权利。然而邓通也不辱使命,他制作的铜钱光泽亮,分量足,厚薄匀,质地纯,因此流行天下,被百姓奉为财神 。“邓氏钱”的流布,在不惊动诸侯贵族的情况下,让汉文帝轻而易举地得到了货利天下的半壁江山。
然而博弈才开始,朝廷和诸侯血与火的厮杀不会停止。
汉景帝刘启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诸侯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御史大夫晁错开始与汉景帝谋划削藩。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吴王刘濞起兵广陵(今江苏扬州),以 “请诛晁错,以清君侧” 的名义,举兵西向,从而开始了西汉历史上的吴楚七国之乱。慌乱中,汉景帝为了让诸侯罢兵,误听袁盎的计谋,不惜将做过太子家令的晁错腰斩,而一直忠心耿耿为汉文帝炼铜铸钱的邓通“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也就不足而奇了。
七国之乱平息后,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得到更多重视和执行,中央政权的权力大大加强,诸侯实际地位已与汉郡无异,已经不再具有同中央对抗的物质条件,文景之治的利端真正的覆盖全国,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固,起到了卓越的成效。汉武帝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西汉王朝的实力愈发强大,汉族人对匈奴的反攻,也逐渐拉开序幕,为后来汉武帝一展雄风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张阿芳 ‖ 麦子啊麦子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一个人的奔跑 ‖ 一枚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