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尚振江 ‖ 浓浓的“年味”,忘不掉的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时间如梭,光阴似箭,不知不觉一年将要过去啦,此时又到了年底岁尾,辞旧迎春过大年的时候啦。
俗话说“进了腊月就是年”一进腊月,特别是到了“腊八”,这年味就一天天的逐渐浓厚起来,人们快节奏的忙活张罗起来,去市场赶大集,置办年货,购买要过年的东西,正像一段歌谣道出了人们忙年的心情,“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买豆腐,二十六买斤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每逢年过节,辛苦劳累了一年的人们,都是在农闲不忙时节,和年前时间这段时间里备年货,淮备热闹过大年,好好在节假日放假休息时间里,美美的放假休息几天,人们在此刻举家欢快相聚,和和美美,团团圆圆的过大年,在此过年期间,走亲访友拜拜年,还要在这个时间里,邀朋呼友好好聚聚乐乐,啦啦家常话。这过年最欢乐开心的,莫过于小孩子们啦,爸爸妈妈们为他(她)们要到商店购买或制做新衣服,买上称心好吃的东西,好玩的玩具,大人们在这时还发给几张平时难得的“压岁钱”,女孩子给买上二尺红头绳和头戴花饰,男孩子给买火鞭炮仗,还给买串糖葫芦和麻糖等好吃的,现在想起来连夜里睡觉,做梦都是美滋滋的。这过年真好,逛大街,买好吃的,好玩的,到过年时吃水饺放鞭炮,这是祖上多年传下来的过年习俗。
人们忙过年,真正的是从“过腊八”开始的,“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在滴水成冰,数九寒天腊月里,人们美滋滋地喝上一大碗热腾腾香喷喷的“八宝粥”,咬上一口被香醋腌制的翠绿的腊八蒜”,再吃上一顿自做的“腊肉灌肠”,哪真是又驱寒又暖心,香满口,哪真是舒适美极啦。接下来的便是忙活着置办年货啦,人们上街逛市场赶集,东市买牛羊猪肉,活鲜鲜的鱼虾海味,西市买瓜果蔬菜,南市买鞭炮糖果瓜子,北市买春联对子,再加上制作购买新衣新帽,回到家里来,又还得一阵子忙活,切,砍,剁,洗,烹,炖,蒸,炸,还得要忙着剁拌水饺馅子,和面赶皮子包水饺。腊月二十三还是个“小年”,古代传下来的习俗,家家户户这一天要“祭灶神”,送“灶王爷”这一天上天去面见玉皇大帝,人们不到天明就早早起来下水饺,把供糖果点心,和热腾腾的水饺先盛好,摆放到灶台灶王君神像前,真诚的先燃香祭并拜灶王君神,然后家人们再共桌吃水饺。相传“灶王君”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管理天下众人们吃喝的灶王君,每年的这一天,灶王君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人间的善恶丑美之事,到年三十晚上再回来人间,因此人们供奉祭祀灶王君,用好吃好喝来奉承灶王君神,讨它欢喜,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好多帮说些好话,以换取在新的一年家人们交好运免祸灾得兴福。“腊月二十四”打扫屋子,擦试门窗,新春扫尘,除陈布新,这一天是人们最忙碌劳累日子,但大家感到虽然劳累,心中却是最高兴的,因为都在辞旧迎新忙过年嘛。还有在此期间,人们很少溜玩串门,因家家都在忙于过年,剁肉洗菜,过油炸菜,家家还要洗菜搓罗卜,过油炸菜蒸馍馍,据说以前的人们蒸的馍馍,都能撑到一个正月,很多家蒸的馍馍放的久了,都干的裂口甚至都长出长长的绿毛毛,都舍不得扔掉了,用水冲洗净,放到笼里蒸蒸再吃,哪会白面馍馍真是大稀罕啦,一家人包水饺,常常都是全家人齐动手,和面,揉面,揪面,赶面皮,包饺子都是一大锅拍,那人多场面,老少相聚齐上阵忙和,哪手里干着活,一屋子人又啦又说又欢笑,并且头些年还看着春节晚会,哪其乐融融热闹场景,叫人永远难忘。这忙年一直忙到大年三十贴完春联门神对子,初夕之夜家家户户吃团圆年夜饭守岁放爆竹,这个时候腊月里忙年才算告个段落。
“子夜交替过,守岁跨两年”,辞旧迎新钟声奏响,新的一年开始,人们又起身早起,吃罢水饺,年初一走出家门,相互拱手拜年问好,特别是要到有老人的家中,先去看望老人,祝老人们健康长寿,初二“回门”小俩口走娘家,再以后的假日子里,就是走亲戚访朋友啦,这过大年一直拖拖拉拉,赶到正月十五闹元宵观花灯为至,“正月里来是新春吗”,这个大年才算过完。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源源流长,就拿过大年来说吧,确实是很生动丰富多彩,有讲究说法和有来头的,这是老祖宗们给传下来的吗。比如过年的说法,据说在很古的年代,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到大年三十的晚上,就窜到人间,肆虐横行,抢食祸害人类,众人们便通过燃烧竹子,噼噼啪啪的爆竹巨响和通天大火,再加人们的齐声呐喊助威,而把这个祸害人类的残忍怪兽“年”给吓跑啦,后来的人们过大年放鞭炮就是由赶“年”而演变来的。在过年里还有很多人们克己遵守规矩习俗,这就是大年初一不能登门讨账;过年不要打碎碰盆;过年不要借别人的钱;大年初一不扫地;过年夫妻不吵架;过年不打孩子;年三十吃鱼不能吃光;还有过年中,人们在饺子馅里包上硬钱和糖果之类,说是一家人中谁吃上钱谁新的一年有财发能交好运,如果谁吃到糖果的水饺,谁一年都甜蜜蜜,一年里都顺顺当当,有好日子过,我记得小时候在家过年,有这样一段趣事,一家人围在一起,欢欢乐乐吃水饺,这个说吃水饺吃着了钱,哪个说在水饺里吃着了糖,可我的小弟啥都沒吃着,而当场大哭大闹起来,大家给哄了好长时间都没哄好,我家年龄比我稍大的姐姐,急忙把她吃着含糖果馅水饺送给我小弟吃了,他才破啼为笑不再哭闹啦。
细细回忆想起来,哪个时候过年,虽然国家不富,人们生活条件差,家家户户当时都是平时吃粗粮拌菜过穷日子,口粮还得按计划凭购物证供应,饭量大的还常吃不饱,哪时是,“忙时吃干,闲时喝稀”,穿衣也是大部分家人口,按布票,棉花票供应,做一件衣服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衣服穿的破的很了,还实还舍不的扔掉,哪时候家里人口多,都是大的穿了,小的穿,一件衣服轮换多少年,到时候破的实在不能穿啦,就把破衣裳布撕了,糊成“搁被”做鞋帮纳鞋垫用。但是日子过的再艰难,逢到过年啦,大人们还是尽量地为此给全家改善下生活,到时候买些鱼鱼肉,做顿好吃的饭菜,给小孩子们买布做件新衣裳,给点“压岁小钱”,给孩子们买些烟花鞭炮,让大家在年节里欢乐欢乐。正象一歌谣上所说“大雪纷飞”腊月到,一年节俭到今朝。秋得粮食烧锅粥,暖暖和和渡凌宵,爱美欢悦之心人人皆有,连旧社会里《白毛女》中贫穷的杨白劳过年时出外躲债,到大雪纷飞的年三十归家时,还想着为自己的闺女“喜儿”给扯上二尺红头绳帮忙扎起来,让自己的女儿在大年时欢乐一番。
如今,国家富强了,社会也进步啦,人民的生活条件也象“芝麻开花节节高”幸福指数提高啦,现代人们大部分生活条件都好啦,吃穿住行不用愁,生活水平大大改善和提高,很多原生活居住农村的人们,为了享受舒适的生活,和为了更好地培养教育下一代,而进了城里,住进了敞快明亮的楼房,有的家庭住房甚至还好几套。还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很多的年青人都不跟家庭老年人们在一起生活住,老人们也为了图松闲也都是愿意单过,过去的哪种儿孙膝前绕,父母儿女们门在一个屋檐下不多,“四世同堂”更是稀奇,似大家庭也都少见和不存在,还有现代人出门购物买菜,旅行上班都是自行驾车,现在几乎家家有骄车,开骑车就好比原来骑自行车哪样多,再是现在家庭绝大部分年轻人,都实行网上购物,支付宝手机付款,不用支现钱,足不出户就从网上解决啦,智能手机一点一扫,所需要的东西即可快递送货上门,所要办的事,比如出门订饭店,找旅馆,飞机票动车票,不用到地方,手机一点网上解决啦,听人说吗“一部手机在手,所要都有”,甚至千里之外的海鲜奇果,所需要啦,一二天内就配送快件上门。如今的现代人,享受着最美好的生活。但是生活条件如此美好,可人们普遍感觉到的缺乏是,现在的人们活动空间小啦,人与之间的相互交流少啦,以前的村舍大院,人们之间相互接触,感情交流少啦,你登我门,我去你家在一起少啦,小家庭人们或独居,象蜗牛似的蜗居在自己家中,整日价与手机电脑电视为伴,挨门邻居之间不说话,远方的亲戚朋友不走动,甚至自己的父母居处都懒得上门,长而久之,所以话不多啦,感情交流也少啦,慢慢地就疏远不来往了,笔者就曾耳闻,居住在河北石家庄一对八十多岁老人夫妇,唯一独生孩子多年不曾见,也不知何处?二位老人还都是高学历的知识分子,孩子不上门,二老也不去给孩子添麻烦,到了暮年走不动啦,他们就便商量好,卖掉了老家房子,选择北京的一家养老院,去安渡晚年啦。还曾听说过这样一段骇闻奇事,哪是几年前的一个三伏热天,一对八十多岁的老年夫妻,与唯一的儿子分开独居多年,男主人患急性冠心病突然身故,而身边陪伴的也只有年迈,而且患小脑萎缩的老伴自己生活都无法顾全料理,男主人身故几天都无人知晓,甚至挨门邻居都不察觉,后来还是被一位经常为二位老人送牛奶的工人发现后才被告知其儿子知晓。再加现在实行禁放鞭炮禁令的实施,和鼠年新冠肺炎病毒的严格控防,现在的人们不允许聚集扎堆,串门活动,还有很多家庭的亲友们不能返家,在异地生活过年,所以也造成了有些家庭的空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无法接触,在感情交流上也出现不便和寂寞发生,再就是小家庭人们大多数蜗居家中,没事也不愿到外边乱跑走动,串门少啦,守在家中玩玩手机上上网游也就算过大年啦。
不管怎么样,后者严控燃放爆竹,是为了防止空气污染,净化空气,确保碧水蓝天,和防控疫情,防止病毒感染,确保人民生命安全,而为国家,社会责任担当,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无可旁责,为此做出牺牲也是应该的。但哪种人为地隔断亲情,长期不走动上门,特别是对上了年纪,而且明知患病年迈父母老年人而长期不去探望照料,这种不敬不孝沒道德行为,理应进行谴责,更应受到法律制裁,还有哪种邻里之间,亲友之间,长期老死不相往来不讲话,不交流也不应该,人们都生存在一个地球上,都生活在一个世界里,只有和睦相处,互相守望帮助,这样才能使人间更美好,社会更文明,人民更幸福,国家更繁荣。
中华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过去的美好习俗应光大发扬!!!
过去的年味永远留恋难忘!!!
写于2021年1月20日腊八
- 上一篇:上一篇:「随笔」浩石 ‖ 追思泪
- 下一篇:下一篇:「民间文学」张克龙 ‖ 回忆七十年代农村吃大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