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民间文学」张克龙 ‖ 回忆七十年代农村吃大席

来源:本站    作者:张克龙    时间:2025-01-11      分享到:


还记得七十年代农村吃大席的场面吗?

那时吃大席是全村参与的盛会,如今一如既往地被延续着。

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对此兴趣渐淡,但在七十年代人们对吃大席都是翘首期盼的,特别是小孩子,那是比过年还高兴的事。

七十年代的物质匮乏,人们能吃上油,肉,鱼那是非常荣幸的事。谁家有个喜庆事,几天前都是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盼望着那一天的到来。

那时候有句"吃一天大席饱三天″的说法。

可想而知,那时的大席是多么地让人期盼。

让我们回味一下那个时代的吃大席的场面。

那时候吃大席都是坐长板凳,一张八仙桌子,四条板凳,坐八个人,四凉六热十个菜,吃的有滋有味。

不像现在大圆桌,十个人,六热六凉六大件的大餐,吃不完,打包折菜。

那时候生活条件不好,农家的大席都是天然食材,花生米,绿豆芽,豆腐皮,藕四个凉盘,用土豆,藕,油条用面一拌放油中炸,叫稣菜。用萝卜炸成丸子,杀头猪,整个猪上的肉就绰绰有余了。

虽然大席朴实无华,但那时的人们却吃的非常香。

杀猪是喜事上必需的。家有喜事提前一年就喂一头猪,用刷锅水兑上稻糠喂,年余长成。不像现在喂成品料,料精四个多月就出栏了,猪肉没有当年的那种肉香。

七十年代队上有鱼塘,放上白鲢苗,割草喂养,谁家有事,队上派上捕捉上来按斤卖给。

一家喜庆事,全村老幼都高兴。

喜事上不用喊不用叫,左邻右舍,全家族都提前来帮忙,要是谁不去,觉得面上过不去。

帮着摘菜,杀鱼,忙的不亦乐乎。

真正体现了全村一家亲的温暖。

用砖和泥垒成灶台,一溜五六个。烧的是木材,玉米杆,豆秸,那火可大可小,旺着呐。

厨子老师也是本村的,叫"土八路″,专门做乡下的油面宴席。

没有花椒,老师傅们技高一筹,抓一把花椒放锅中用水煮,做菜时舀上一点料水,吃着也有花椒的味道。

盛菜那可是大海碗,不像现在各式各样的盘子。

那时碗也是各家各户兑在一起的。

后来有了碗会,就是全村的人兑钱一块买的。

那时菜虽不华贵,但实在。

菜虽不多却有讲究。这种放笼上蒸的菜叫蒸蒸日上,盼望着生活的美好。花生米必不可少的。

杀了猪,肥肉怎么办?厨师们做成东坡肉。

肥而不腻,入口即化,回味无穷。席中必有鱼,叫福贵有余。

肘子是平席中吃不到的,一个猪才四个,怎么办?那是贵客,新人席面上才上的菜。

丸子,必不可少。一般最后才上这道菜,那是有讲究的。吃了这道菜就算上丸(完)了。

当时没有方便袋,吃大席也没有折菜的。

大席过后,帮忙的把吃剩的菜折在一起放入干净的大缸里

也许是祖辈流传下来的风俗,大席上折下的大缸菜,等客人走后就用盆端着送给左邻右舍。

送的剩菜邻居们一点也不会嫌弃,反而欢欢喜喜地混在一起,放在锅里一热,那味道非同一般,很多人都喜爱吃那种"大杂侩″。

虽然现在大席上鸡鱼肉蛋,十分丰富,但不知为什么农村七十年代吃大席及折的"大杂侩"的味道,至今难以忘怀。难以忘怀的不仅仅是味道,更怀念那时的童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