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白中乾 ‖ 铸得妙管耕砚田——追忆书法家方伯廉先生
1996年7月1日,济宁市著名书法家方伯廉诗词主题书法作品展正在济宁市博物馆隆重举行。
展览大厅一角,一群年轻的书法爱好者正围着一位身材高大、面容清瘦而精神矍铄的老人。同时,几位记者也正在采访这位老人。老人身后悬挂的几幅作品,用笔苍劲勃郁,奇峭俊逸,极引观展者注目。这位老人,便是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会员、济宁市著名书法家方伯廉先生。1923年5月,方伯廉先生出生于济宁城北李营村,自幼受家庭环境熏陶,勤学好问,养成了好读书的习惯。先生七岁上学,至18岁初中毕业,其间十余年间,除在学校读书外,间断地在家随先辈老人读过些旧书。由于天资聪颖,加之刻苦努力,深得师长、社会青睐。在学校先生尤偏好语文课,更喜捉笔习字,课余之暇遍临名帖,初步掌握了写字的技法。自20岁后出外就业,从未间断笔墨生涯。后为小学教师,更有习字的机会。当时在本地已小有名气。解放后赋闲在家,这时读了不少家藏旧书,如文史、诗词、元杂剧及明、清、近代著名小说剧本等。正因如此,为日后的书法、诗词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文革”时期,家藏旧书尽被席卷而去,付之一炬,从此先生白日背负苍天劳作,夜晚面对孤灯习字,其间书法大有长进,已达到技法娴熟之地步。1981年,先生受聘于原济宁县政府地名办公室,从事文字编撰工作。工作之余,对书法、诗词刻意追求,临池不辍。他认为,学习书法首要的一条是继承,在老老实实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扎扎实实锤炼自己的技巧,然后才能锻炼出自己的风格。为此,先生曾数次去曲阜三孔、嘉祥武梁祠、西安等地,择帖选碑,细心研究揣磨,寝馈其间,十余年未曾间断。在此基础上,书法理论具有了独到的认识。他认为,书法的技术关好过,但眼界关不好过。书法和写字根本是两回事,搞书法假若不广采博学、开阔视野,那就是一个写字匠。因此,他融众家碑帖之长,补己之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作品颇受济宁一带书法界人士的赞许。
方先生擅长行草,尤工小楷。作品常写前人诗词、哲言警句,并有时书自作诗词,或行草、或楷书,皆挺秀超逸,淡雅安祥,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1988年9月,先生的一幅作品在全国农民书画大赛中荣获书法三等奖。此后,曾数次在省市书法大赛、大展中参展、获奖。笔者曾有幸与先生共同工作、生活达四年之久,其间常得到先生为学、做人之教诲,颇受教益。先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十分注重品质修养。他淡薄名利,做人严于律己,极重操守。每次参加展览、比赛,其作品都是主办单位多次催促方才得到,然而当有人向他求字时,无论何种规格、用途都有求必应,从不计酬,且每次都认真书写从不漫为应付。时下,许多书家靠一字千金暴富,难怪有人笑其痴傻,为之惋惜。
由于早年学习扎实,先生不仅擅长书法,对古典诗词也造诣颇深。十余年来所作百余首诗词,散见于各报章杂志、诗词集中。这些诗词或思古怀旧,或即景抒怀,或为喜庆、哀悼应邀而作。其间有哲理的思索,有生活的咏叹,有爱的箴言,俱都对仗工整,平仄谐韵,尽量做到合乎格律循规蹈矩,因而深得诗词爱好者赏识。先生先后为孔孟之乡诗词学会会员,历城诗社、泰山诗社社友,所编诗词自选集《敝帚集》出版后,笔者曾拜读,感触颇深。
先生年老辞职乡居后,虽属桑榆晚景,但却从未间断对书法、诗词艺术的孜孜追求,每日仍临池习字至夜半更深,用先生的话说是“写了几十年了,习惯成自然,刹不住车呀!”1996年6月,济宁市文联、济宁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等四家单位联合授予方伯廉先生“济宁市著名书法家”铜牌一面,并颁布荣誉证书。这不仅是对先生书法艺术的褒扬、认可,同时也是对他“毕生刻苦学习、痴心旧韵翰墨”的最好回报。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李木生 ‖ 夫人的萝卜头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岳增展 ‖ 时间扑面而来,我自徐徐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