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李如德 ‖ 我家的黄牛

来源:本站    作者:李如德    时间:2025-01-18      分享到:

在广袤富饶的鲁西南大平原,人们素有饲养黄牛的习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饲养黄牛也由过去单纯作为农业生产资料,逐渐转变为多元化的不可或缺的商品。

    我家曾经饲养过一头黄牛。对于那头黄牛的来龙去脉,它给我的家庭带来的期望和喜悦,在农业生产方面所做的贡献以及所增添的经济效益,都留下了美好而难忘的记忆。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摆脱了大呼隆、大锅饭的束缚,兴高采烈地忙着分田划地,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生产资料是生产队多年积累的财产。分配完生产资料,就意味着熟悉而又充满感情的经济集体将正式解体。分配生产资料,涉及到每位农民的切身利益,在生产队开会时,不论男女老幼,各家各户几乎都是倾巢出动。

    生产资料主要包括农具和牲畜。其中牲畜的价值高,作用大,也是农民关注的重点。

    为了实现公平合理,在分配生产资料时,还是采取抓阄的方式。按照事先评估的价格,根据每户抓到的实物价值,采取多退少补的方法进行兑付。

    我家代表抓阄的是我侄子。母亲说孙子有福,运气好,一定能抓到最好的东西。侄子不慌不忙,从箱子里摸出一个纸团,打开一看,竟然是一头黄牛。村民们都知道,这头黄牛,在集体饲养的牲畜中是最好的一头,无不希望自己能够抓到。

    我家是个大家庭,兄弟几个都在外地工作,家庭缺少劳动力。为了互相之间有个照顾,家庭成员都不愿意分家。家里由母亲主持,全家人和睦相处,尊老爱幼,受到村民们的称赞,被村委评为“五好家庭”。

    父亲退休后回到农村,成了领着退休金的农民。自从分到那头黄牛,父亲更忙了,除了下地干活外,每天还要负责饲养黄牛,又是铡草拌料,又是推土垫圈,直到拾掇利索才肯休息。孩子们放学后也不愿闲着,主动下地给牛打草。有时趁大人不在场时,悄悄地给牛槽里撒把饲料。

    由于父亲的精心饲养,黄牛长得膘肥体壮。家里的耕地播种、拉车运输,一切重体力活都要依靠黄牛完成。我家先后盖了两套房子,由于宅基地低洼,需要拉土填平,耕地不能随便取土,只能从大坑里拉土。坑深坡陡,得用很大的力气才能把车拉上来。每次盖屋,都要连续拉上十多天。父亲感慨地说,这头牛给咱家出大力了,如果没有它帮助拉土,这两套房子还真的盖不起来。

    我家的这头牛是母牛,也叫祀牛。牛的体型匀称,皮肤光润,黄毛之中略带红色,看上去十分漂亮。

    说来也巧,这头牛分到我家的第一年,就生下了一头小牛犊。小牛犊是头小母牛。小母牛长大后能繁殖,不仅价格高,而且容易卖。后来,老母牛每年都会生产一头小牛犊,连续四年生产了四头,而且都是母牛。

    由于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小母牛不如小公牛值钱了,也没有小公牛好卖了。老母牛又连年生产起了小公牛。不仅给家庭增加了可观的收益,更给家人带来了喜悦。

    黄牛的故事传奇般地传开了。一位村民来到我家,与父亲协商买牛之事。这头牛父亲饲养了多年,对牛有了较深的感情,说什么都舍不得卖。那位村民诉说家里的地多,没有人能干活,眼看着耕地就要慌了,确实需要这头牛。父亲经不住那位村民的祈求,对他的家庭状况非常同情,最终只能是忍痛割爱了。

    黄牛被牵走之后,全家人好几天都没有适应。特别是父亲更是心痛,连续几天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心里总是乱糟糟的。父亲反复给卖主交待黄牛的习性,饲养中要注意的事项。父亲还几次去过那家,悄悄地看看那头黄牛。

    牛是非常有灵性的动物,每当黄牛路过我家门口,或者看到我家的人时,它都会放慢脚步,转过头来观看,有时还会发出“哞哞”的叫声。

    黄牛离开我家之后,也明显地消瘦了。对于新的生活环境,它也许是不适应,也许是真的老了。

    虽然过去多年了,每当回想起那头黄牛以及围绕着黄牛所发生的故事,依然是历历在目,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