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随笔」听雨--黄侠 ‖ 岛民日常:“琼菜鲁吃”的革命菜

来源:本站    作者:听雨--黄侠    时间:2025-01-18      分享到:

去印尼村农贸市场买菜,远远地,一位海南老婆婆扬手招呼我,她的面前,堆放着几把湿漉漉的青菜。

看我走近,她便操着生硬的普通话对我说:阿姨,这个菜好,买一把,买一把哦!

我笑了。海南当地人对岛外人的称呼很有意思,年轻人总把我这个年龄的女性称作大姐,而年长的人却称我们阿姨。

这个叫什么菜呀?我问。

一定是看到有卖出的希望,老婆婆更加热情了,这是革命菜呀,阿姨不晓得哩,好得很哟!

革命菜,我是晓得的,它是海南特有的一种野菜,之前常听小区的邻居们说起,在这里居住久的人,还会自己去田野里采摘呢。

那,这种菜怎么做好吃呢?我问。

就是炒一下,清炒一下就好了嘛!老婆婆继续热切地介绍着。

我不忍拂老人家的希望,就手取了一把,尽管已经买了大包小包的各类果蔬,

一把革命菜,三块钱。

这情景我是熟悉的。凡在当地市场上卖野菜的,多半是上了年纪的老婆婆,她们去田里采摘后,按照差不多的数量分成把,再用细绳子扎系好,整个的操作过程,都需要自己独立完成。接下来,就是挑着担,或推着车,去附近的农贸市场出售了。虽然要付出如此多的辛苦,而且总共也卖不到多少钱,但让人感觉得到,每卖出一把,她们都会从心底里开心。

这些卖菜的老人,早已经到了依赖儿孙赡养的年龄,而她们还在通过劳动,体现着自己的价值,收获着自给自足的快乐。

还有一层原因,也许连她们自己也不曾想到的,便是对野菜千丝万缕的情愫。

她们这个年龄,多半是从小就在田野里与野菜为伴的,从做女儿到做媳妇,再到做母亲做奶奶,野菜从不曾真正离开过她们的生活。如今,日子好过了,不需要靠野菜充饥了,却也知道了野菜可以换钱的门路,况且,野菜作为绿色蔬菜对于现代人的好处,她们会更加的清楚,也更有一种与人分享的意愿。

海南的革命菜在诸多的野菜中,可算得是小有名气的了。据史料记载,当年冯白驹将军统率的琼崖纵队,能在五指山区坚持二十三年之久,直至胜利,靠的就是这种野菜充饥,革命菜之名,也由此而来。

海南的革命菜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野茼蒿,又名安南草,是一种常年生长的野菜。《本草纲目》有记载:茼蒿“安心气、养脾胃、消痰饮、利肠胃”。

我们的祖国医学,是祖先们几千年来实践并智慧的结晶,被录入本草纲目的植物,一定错不了。

回家来加工,发现革命菜的粗纤维物特质的确不虚。一株株摘下来,从根到梢,都有一条长长的菜筋维系着,起初还以为是长老了呢,掐一下内层,才发现还是嫩嫩的。不过摘菜的时间很长,需要象摘老豆角那样一截一截的折断,把象筋一般的粗纤维撕掉,不然,会影响口感的。

我没有按照老婆婆介绍的做法清炒,而是来了个“琼菜鲁吃”,同时又是一菜两吃,一少半焯了水凉拌,加上蒜未,淋上香油,清香而绵脆。一大半做了山东老家的馏菜,更是美味无比,又当菜又当饭,估计作为革命菜老朋友的海南人,一定没有这么吃过。

馏菜的吃法,是极具地域特点的。走出山东,甚或走出北方,说到馏菜,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更没有吃过。其实,馏菜的出现,是在那些吃不饱饭的年代中,人们把野菜细吃的一种做法。这属于另一种地域饮食文化,作为从饥荒年代中,活过来的鲁西南人,用各式野菜拌上面,搁笼屉蒸出的馏菜,是那个年代,几代人的集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