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随笔」胡勤贵 ‖ 下饭菜

来源:本站    作者:胡勤贵    时间:2025-01-18      分享到:


儿时,村子边上有一条小河日夜流淌。这条河自东边的山上而来,向西边的微山湖流去。河水欢快的歌声在村子里回响。更有韵味的是响成一片的蛙鸣,成为村子夜晚的绝唱。我和一群小伙伴在河里捞些逆水而上的鱼虾。小河奉献出的美味,成为儿时的下饭菜。让我多吃一个煎饼。奶奶夸奖说:能吃饭,长大个。那时起,对于湖里的鱼,我一直对它们怀着好奇和尊敬,还有对它们的感恩。我是吃着湖鱼长大的。鱼的生命是没有尽头的,它在我们的身体里以令外的一种方式活着。

小河的入湖口,常聚成群的鱼儿。鱼儿浮着头映得水发青。撒些煎饼碎儿,争抢食物的鱼儿搅得水发白,像急雨打在了水面上,闪着细小的波纹。拿抄网向波纹下抄,露出水面的鱼儿蹦蹦跳跳的,鱼肚的鳞片泛起的白光有些晃眼。抄上来的是一些小鱼儿,有的小的像针头线脑,弱小的东西都是成群抱团生长的,以多显示它们顽强的生命力。不管生命多么的弱小,都能按自己的方式活着。活着就是幸福。这些鱼在湖里永远长不大。鲜吃没吃头,便晒干了,炒着吃。下饭。湖里的小鱼晒干了,像柴禾棒子一样硬。炒吃时,先抓一把放碗里用温水泡软了。干辣椒炝锅,再配上鲜辣椒一起炒。辣炒干巴鱼便成了下饭菜。用煎饼卷了,咬一口,便发出嘻哈嘻哈声。不耐辣的似乎有眼泪要流出来。越吃越辣,越辣越想吃。不知不觉三两个煎饼下肚了。辣出一身的汗,感觉身体轻松了许多。写到这里,”不怕辣,辣不怕。能吃辣,能当家“的童谣在耳边响起。这种二湖涯的下饭菜,辣得韵味悠长,辣得酣畅淋漓。辣成为湖区菜的特色。辣,似乎是二湖涯人性格的提炼。二湖涯人性格刚烈,遇事果敢勇猛。一言不和,便皮锤耳刮子相见,打成一团。真像辣椒——火辣辣啊!

发水的季节,逮的鱼鲫鱼多。这是湖里最多的鱼。二湖涯人叫它草鱼头子。草鱼头子见活水欢得不得了。很容易逮着。大些的炖了吃,做汤喝。女人月子里常用它炖汤,下奶。半大不小的草鱼刺多,不好吃。用油炸酥了,卷在煎饼里,再放上油炸的辣椒,咬一口酥脆。有人说”鱼食俱进“。作为下饭菜,也是味道不错的。许多时候,人们把拃把长的鲫鱼顺脊骨一边用刀片下鱼片,放热水里;有鱼皮的一面遇热收缩,卷成筒状,做成筒子鱼。筒子鱼无刺无鳞,肉质鲜美。用高汤炖了,百吃不厌。现在,筒子鱼已成了传统名吃。用最常见的东西,制造出不常见的效果,这是真本事。

农忙的时候,最金贵的是时间。一切都要为抢收让道。做饭,吃饭为省时间,便炖菜的同时在锅里贴上饼子。饭菜同时熟后,菜味入饼,饼香进菜。揭开锅盖,鲜鱼香,野菜香,柴禾香——诸多香气交织,直窜鼻腔。围在锅边的人吸溜着香气,吃上一碗,又盛上了一碗。不知是菜下了饭,还是饭下了菜。菜饭互相促进吧。疲乏的身体也渐渐恢复 了活力。有人为这道应付农忙时的懒人做法的饭菜起名——”老鳖靠河涯“。让这道菜浸润了厚重的湖区特色与文化底蕴。食物温暖了我们,也占有了我们。也就是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日子会慢慢变的。总是向好的方面变化。当吃饭不再成为问题时,下饭菜也离开了日常,品味美食成了人们的追求。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