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李冰 ‖ “武斗”

来源:本站    作者:李冰    时间:2025-01-20      分享到:


闲来无事,再翻《红楼梦》,翻到第六十二回:小螺和香菱、芳官、蕊官、藕官、豆官等四五个人,都满园中顽了一回,大家采了些花草来兜着,坐在花草堆中斗草。  这一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一个说:“我有罗汉松。”那一个又说:“我有君子竹。”这一个又说:“我有美人蕉。”这个又说:“我有星星翠。”那个又说:“我有月月红”……突然,又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斗草之戏。六十年代的孩子没有更多玩具,身边物,手边草都可以当玩具,玩他个人仰马翻,斗草真个就是我们女孩的游戏。

追溯起来,斗草是古代流行在孩子中的一种游戏。斗草,又称“斗百草”,其最初的源起已无处可寻,最早见于文献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荆楚人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孩子们斗草之趣古诗有证:“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斗草分为文斗和武斗 。如上边红楼姐妹们是文斗,不仅报草名,还要对仗工整。这种玩法需要一定的植物知识和文学造诣,通常适合文人阶层参与。儿童间的斗草游戏则是武斗 :两人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一端,相对席地而坐,使草茎相互勾搭,然后用力拉扯,草茎先断者为输家,反之为赢家。

记忆一下子拉回到五十多年前。夏天荩园,玲珑瘦透的假山上,高大蔽日的树冠里,半人高的麦冬丛中,孩子们这儿一堆,那儿一伙,三五成群,各自沉浸在游戏中。男孩子们爬上菩提树粗大的枝桠,猴儿样的他们从这棵树攀援到那棵树,或者在两座假山下黑黢黢的山洞里捉迷藏,啸叫着,大喊着。女孩儿们则安安静静,有的寻花,有的扎小辫儿,更多的玩斗草。

我也是喜欢玩斗草的女孩。不过我们可没有什么文化,更不会诗词歌赋,我们玩的是真真切切地武斗。规则是同类的草茎斗,同种的叶柄斗。园子里到处可见的车前草长长的花轴,可斗;杨树叶柄可斗;坚韧的三棱草可斗……不过,遍地的梧桐树落叶唾手可得,手掌样的叶子比孩子的脸还大,叶梗相对较长也还粗壮,是我们斗草的常用材料。

两个孩子,面对面席地而坐,身边是自己找寻到的“作战武器”。然后叶柄相互勾住,交叉成十字状,两人双手各捏住叶柄两端,使劲拽,叶柄断者为输,然后换一叶继续游戏。没有彩头,没有奖励或惩罚,但我们玩得乐此不疲。

武斗浸润久了,我也找出了挑选武器的小窍门。园子里的行道树多是高大的梧桐树,最便捷可取的材料是梧桐树的落叶。捡拾有窍门儿,不要用青绿叶子,也不要捡拾刚落的叶。最好是掉落在地被太阳曝晒过的,经过半天的日晒风吹,水分流失了许多,颜色黄中带褐色,此时的叶梗就变得柔软且有了筋骨,拉扯就有了力道。刚落下的叶子,叶柄水分充足,易脆断。

记得最清晰的是有一次,我吃完午饭就来到了后花园儿,采集了好多粗大的梧桐叶,它们被晒得略微有些蔫,恰到好处,我好整以暇。

伙伴儿们陆陆续续来了,她们在我的督促下捡拾叶子,匆匆捡来了许多大叶子,嘿嘿,这多是才落下来的叶子,梗粗,貌似粗壮,实则水分可多的很嘞。

武斗开始,我屁股下是曝晒的恰到好处的叶子,每一片都能敌得过对手呢,一个个来,一个个败。不服的她们更是乱了方寸。终于一个伙伴儿拿来了一支车前草的花轴,我赢得有些忘乎所以,也是骄傲自负,忘记了两者的不同,不顾两者力量悬殊,照旧用叶柄对抗。

开始扯了起来。对方两只小手卯足了劲儿,手指甲盖儿都憋白了,我也不甘示弱,抬起身子用力。“砰!“两茎相搏,叶茎怎敌得过车前草?我重重摔回到石阶上。哎,屁股摔开花儿了,本来趾高气扬的常胜将军突然遭遇滑铁卢,加上重重一墩,我头一次在游戏中哭了出来。不过也不枉哭一回,我知道了花轴茎比叶茎还要坚韧,斗草的对抗上,车前草更有趣。

几十年过去了,偶尔遇到草地上的车前草,儿时的武斗还会像电影似的放映几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