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李瑞华 ‖ 儿时灯笼,摇曳在岁月深处

来源:本站    作者:李瑞华    时间:2025-01-22      分享到:


临近春节,时常会想起记忆深处的打灯笼。

孩提时代,只是跟风,不明白春节为何要打灯笼,后来随着知识的增长,渐渐明朗:一是驱魔降福;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传旨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到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有个聪明人想出个法子,他让大家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每家每户都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天兵已经放过火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后来,打灯笼就逐渐成为春节期间的重要装饰,也寓意着驱魔降福。二是祭祀祖先;在春节这个重要的节日里,人们通过点灯来祭祀祖先。最初的灯笼可能是简单的火把,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艺的进步,逐渐演变成了精美的灯笼。人们认为灯光能够照亮祖先回归的路,也能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这种习俗流传下来,打灯笼就成了春节传统习俗的一部分。

这里,我想说说我小时候打灯笼的印象。 

小时候,我家没有象样的灯笼,过年时,父亲用白菜疙瘩挖空放上点老棉油,用棉花搓个灯捻,这就是“灯笼”了。或是用生面团捏个窝,放上点老棉油作灯,等油燃尽,面团也熟了,可以吃。

等我长到七八岁的时候,终于有灯笼可以打了。那是我舅舅送给我的一个用细铁丝拧成的灯笼,灯笼外面糊了半透明的彩绵纸,里面燃了蜡烛,瞬间灯笼上映照出舅舅剪贴的好看的剪纸图案,有梅花、有燕子,引得小伙伴争相围观,自豪感油然而生。

这种灯笼的优点是可用好几年,灯笼纸破了来年再贴上新的绵纸,依旧跟新的的一样,缺点是,挑起来有些沉。后来,又兴起秫秸蔑编制的灯笼,外面糊一层印有各种图案的绵纸,花花绿绿的,很喜庆,打起来也轻省。这种灯笼适合三四岁的小朋友打,不过,总会被大一些的男孩子骗:我咋看着你灯笼底下有个毛毛虫啊,小朋友不明就里,翻过来看时,灯笼里面的蜡烛歪了,把个好好的灯笼染着了,而那恶作剧的小子早已偷笑着跑得没影了。

为防止小孩子被骗,后来,又兴起了一种四柱体的木框灯笼,四面镶了玻璃,玻璃上糊了各种五颜六色的彩纸,再也不怕灯笼底下有虫子了。即便里面的蜡烛歪了,也不会出现燃烧灯笼的事了。那时候,即便是灯笼着了,大人也不生气,哄哄孩子,再买个新灯笼就是,新年,人们的心情都很好,不会让这一点小意外坏了兴致。

除夕的夜晚,是打灯笼的最佳时刻。吃过晚饭,我便提着灯笼,和小伙伴们一起跑出家门。村里的大街小巷早已灯火通明,虽然没有电,但这一盏一盏的漂亮的小灯笼照亮了街巷,更映照着一张张喜气盈盈的脸庞。我们时而聚在一起,看谁的灯笼最漂亮,时而在大街上奔跑、欢呼,手中的灯笼在夜空中摇曳,仿佛一颗颗流动的星星。若走到村口,可以看到邻村的灯笼也遥相呼应了,远远近近烛光闪耀,虽似点点寒星,忽隐忽现,微微弱弱,渺渺茫茫,好像漆黑夜晚盏盏光芒四射的指路明灯,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温暖和希望。整个除夕的夜,是沸腾的,是欢乐的,欢声笑语回荡在乡村的每一个角落,那是童年最纯真的快乐。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长大,打灯笼的次数也越来越少。后来,我离开了家乡,到外地求学、工作,过年回家的时间也变得越来越少。每次回到家乡,看到那些挂在门口的大红灯笼,我都会想起小时候打灯笼的日子,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温暖的感觉。

虽然现在现代化的如塑料制品与电子产品做的各种灯笼非常多,会唱的会叫的,装有电池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但我最怀念的还是儿时的那种纸糊的灯笼。

除夕,老家的大街上,冷清起来,间或也有一个两个年轻的母亲领着孩子挑着电子灯笼,但毕竟还是少了当年大街小巷人声鼎沸灯笼盏盏的热闹氛围。让人唏嘘惆怅。

岁月悄然流逝。但那盏儿时的灯笼,将永远摇曳在岁月深处,成为我心中最珍贵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