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随笔」白中乾「诗歌」潜流,曾经在文学长河里潺潺流淌——记忆中的“潜流文学社”

来源:本站    作者:白中乾    时间:2025-01-22      分享到:


潜流文学社,象一股喷突而出的流水,将以汹猛澎湃之势汇入文学长河。 

潜流文学社社员,是双脚插在泥土中,扛锄又握笔的耕耘者。他们莳弄田禾是行家里手,文苑耕耘是弄潮儿。

 在知识浩瀚旷野里,寻觅成功的蹊径,是耕耘者的追求。在生活的海洋里,借时代之风,乘驾小舟,张起理想风帆是耕耘者的信念。

 《潜流文学》是耕耘者舞文弄墨、激扬文字、抒时代之豪情的习作园地,将致力于乡土文学创作,您将会从中闻到浓郁泥士的芳香 。

 《潜流文学》是一株含苞待放的小花,得以阳光的温暖,春雨的滋润,才能日见其蓬勃生机,拜请作家名人的扶植,求得文朋诗友们的协助。

 文学事业方兴未艾,我们将深心托豪情, 努力发春华!

以上是一九八七年三月潜流文学社《潜流文学》创刊号扉页上的创刊词。

 这慷慨激昂的创刊词,就像催人奋进的冲锋号角,引导了一批又一批文学爱好者纷纷加入。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在原郊区文化局创作科李耀奎老师的介绍下,我们《绿梦》文学社的部分成员,加入了潜流文学社。我与李耀奎老师同村而邻,因为爱好文学的缘故,交往甚厚。他早就向我说起过潜流文学社的一些情况,令我无比向往这座层次更高的文学殿堂。

 潜流文学社成立于一九八六年七月,发起人为原郊区文化馆的岳春芳馆长和郊区电影公司的杜锡鹏老师。成员多为原郊区十二个乡镇的文学爱好者。当然,其中也有不少城区的文学爱好者,我们的加入,又更好地壮大了文学社的创作力量。

 潜流文学社成立之初,活动地址定在琵琶山路东的原郊区文化馆,其后又改在了建设路西原新华影院北临的郊区电影公司,有时逢重大活动人多的时候就在郊区政府五楼东头的大会议室。

当时潜流文学社的社员们多是生活在乡镇,大部分都是农民,故而从题材上说,他们的习作多是反映农村生活的,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形势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农民的思想、心理、观念也随之更新,这些作品从各个方面展现了农村巨大变革,取得了可喜的收获。

潜流文学社是追求“乡土文学”气息的,它的朴实、它的纯美、它淡淡的泥土芳香,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是,在表现手法上,这些作品并没有固定在一定的模式里,更不是土里土气,而是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同根植乡村的《绿梦》文学社相比,潜流文学社立足济宁城区,广揽文人雅士,有了令人高山仰止的大气!主办方为济宁市郊区文化馆,顾问都是当时济宁文艺界乃至山东省文学界的名人大咖。纪宇为中国作协会员、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出版《风流歌》、《金色的航线》等多部诗论诗集。胡玉柱、陈宝旗先后为《济宁日报》副刊部主任,李亚群为济宁本地畅销月刊《故事大观》编辑、著名诗人,出版有诗集《小村及小城》、《远山》等,原山大作家班毕业的李耀奎为省内著名的散文作家,当时的《散文选刊》出过《李耀奎散文专辑》,后出版散文专著《漂泊生命》。此外徐振廉、孙宜才、石正祥等都是济宁文艺界的名人,这就使潜流文学社有着不同凡响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大批文学爱好者慕名而来,倾心加入,文学创作力量日益壮大!

 回想当年,济宁本地许多作家诗人,作为文朋诗友都在《潜流文学》上发表过作品,对《潜流文学》有过很大的帮助支持。

如今时光荏苒几十载,当年的文学社社员,现在都年过花甲甚至古稀有余,说起当年曾经为济宁文坛的蓬勃发展推波助澜的潜流文学社来,他们心中也会存有这份珍贵的记忆!回想起这股在济宁文坛曾经潺潺流淌的“潜流”来,是不是也像我一样的激动不已回味无穷呢?

作者附记:因为时隔将近四十年,作者保存的资料有限,经与远在北京的耀奎大哥微信沟通印证,大抵如此。倘有遗漏谬误不足之处,敬请知者补充指正,拜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