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听雨--黄侠 ‖ 巴尔的摩:长着烟囱的书店
几年前的巴尔的摩一日游,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位于船港边上的那座,地标性建筑巴诺书店了。
巴尔的摩(Baltimore),美国马里兰州最大的城市,也是大西洋沿岸重要的海港城市。
当我们的车驶进巴尔的摩市区,离船港码头还有一段距离时,便已看到前方一处土红色建筑的尖形造型上,似挂着一把精致的琵琶,煞是醒目。
那个,是巴尔的摩的音乐厅吗?
即使是的话,也不会悬挂一把中国的琵琶呀!
那不是琵琶,应该是小提琴 ,……。
车上的人,一阵七嘴八舌。
说来也怪,车子顺着路拐了几个弯,无论在哪个方向,都会以不同的角度,或近或远的看到那座红房子,这不免更加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不会是巴尔地摩市的地标吧。
转了几条街,终于泊下车,沿着船港四下浏览,走着走着,竟走到那座红房子的正面,真是想啥来啥,得来全不费工夫啊!
红房子门前的广场上,人流如织,不同肤色的年轻人与我们擦肩而过,散发着青春的气息。
抬头望去,一行白色的英文赫然在目:BARNES&NOBLE。
是一家书店,巴诺书店在巴尔的摩的分店。
外甥卓然翻译说。
哦,原来是书店呀,真够气派的。
看到进门处有关于书店的介绍,卓然又向我们翻译着:巴诺书店是全美最大的大学连锁书店,服务于400多所高等院校,已经有130多年的历史了。巴尔的摩的这家巴诺分店,前身为发电厂,废弃后被改造成了书店。
电厂改造成书店,这倒是件新鲜事。我的好奇心继续膨胀,进得书店,乘着室内的扶梯,上上下下看了个遍,完全忘记了语言的障碍,更是忽略了一本书名也认不出的尴尬。
真的是一家与众不同的书店哟!高大的发电厂房里,四只粗大的烟囱依然屹立其中,四周的墙壁也是粗糙的砖墙,保留着工厂时期的诸多元素,灰黑色的基调,营造着一种工业革命的沧桑感。
看得出,在电厂改造成书店的设计中,留住旧时模样,不加过多雕琢,因地制宜,顺势而为,是其重要理念。也正因为此,巴尔地摩的这家巴诺书店,才更有特色,更加与众不同。
高大的厂房,扶梯也比一般的更长,更显规模。从一层到二层,运转时间竟超过了一分钟,借着这段时间,让我更细致的观察欣赏了这所令人称奇震撼的异形书店。
也只有站在扶梯的位置,才能更多一点拍摄到大烟囱的局部。
在二层人物传记的书架前,远远便看见了印着奥巴马彩照的图书,不由轻呼出“奥巴马”的名字。正在书架前阅读着的一位黑人兄弟,听到声音,本能地将目光从书页上移开,向我们露出了友好的微笑。他一定是感觉到了惊讶和骄傲,原来一位普通的中国读者,也会对他们的黑人领袖感兴趣呢!
有关人物传记的图书很多,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里,我已看到了多个熟悉的人物封面,其中就有中国的明星成龙。
据介绍,由于电商的兴起与发展,书店运营商巴诺(Barnes & Noble)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市场冲击,旗下的零售书店数量一直在锐减中,唯有巴尔的摩的这家巴诺书店仍运营如初,这不由地让人联想到,电厂变身书店的独特设计之功,同时,书店的地标性建筑功能也由此显见。
流连在偌大的书店里,被纵横交错的书架包围着,更被数以千万计的图书浸润着,不禁生出坐拥书城的惬意。
我发现在每层的阅读区,都有许多的阅读者,他们在这里找寻自己喜欢的图书,查阅需要的资料,徜徉其中,流连忘返。
一位看上去只有八、九岁的美丽女孩,在妈妈的帮助下,借助人字梯,爬到书架的最高层,快乐地翻阅着喜欢的图书。
一位黑人兄弟在书架前席地而坐,一边读书,一边喝着咖啡,陶醉在书的世界里。
不同的年龄和肤色,在这里都可以找到滋养心灵的精神食粮。
我的心,被微微感动着。是因为匠心独具的书店、浩如烟海的图书、还是这些可爱的读书人?抑或三者兼而有之吧。
走出书店,我再一次想起高尔基的那句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边展康 ‖ 山不见我,我自去见山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江夜雨 ‖ 金乡记忆——李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