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江夜雨 ‖ 金乡记忆——金乡过大年风俗

来源:本站    作者:江夜雨    时间:2025-01-27      分享到: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情感。在山东金乡,春节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节日,更是一场盛大的民俗盛宴,每一个习俗、每一项禁忌都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本文对金乡过大年风俗进行了简要概述,难免有疏漏之处,请大家留言补充。

  一、春节习俗

  (一)忙年

  在金乡,春节的序幕从腊月初八的腊八节就已经拉开。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熬制腊八粥,用糯米、红豆、花生、莲子等多种食材熬制而成,寓意着丰收和团圆。同时,人们还会腌制腊八蒜,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增添一份独特的风味。例如,在一些传统的人家,腊八节这一天,全家人会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着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一边讲述着过年的准备事宜,其乐融融。

  随着腊月的深入,年味渐浓。到了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家家户户都要祭灶王爷。人们摆上供品,燃香烧纸,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为来年带来好运和丰收。在一个典型的金乡农村家庭,小年这一天,长辈们会早早地在灶台上摆上一碗甜点心,一般是红糖和面粉做成的面枣,然后燃香点烛,嘴里念叨着对灶王爷的祝福话语,希望灶王爷在新的一年里保佑全家平安、粮食丰收。

(二)蒸壮习俗

  蒸壮是金乡春节一项极具特色的传统习俗。所谓“蒸壮”,就是每年在腊月二十三过后至腊月三十期间,家家户户都会精心准备各种食材,制作形状各异、寓意吉祥的面食,通过蒸蒸煮煮,寓意着家庭生活蒸蒸日上、富足安康。

  蒸壮的面食种类丰富多样。其中,“枣饽饽”是必不可少的。它是用白面制成的大面团,中间嵌入红枣或蜜饯,做成圆形或三角形,象征着圆满和吉祥。制作枣饽饽时,首先要将面粉加水揉成光滑的面团,然后揪成大小合适的小面块,将红枣、豆沙或蜜饯包在中间,再用模具将其按压成特定的形状。接着,将蒸笼铺上蒸布,放上做好的面剂子,大火蒸熟。蒸熟的枣饽饽色泽金黄,香气扑鼻,深受人们喜爱。除了枣饽饽,还有“菜馍馍”。

  在蒸壮的过程中,还有一些讲究。比如,蒸壮时不能让他人询问蒸的什么,否则寓意不吉。而且,蒸锅下的水要一直沸腾,不能断流,这样蒸出来的饽饽才会热气腾腾,象征着生活红红火火。 

     (三)除夕习俗

  除夕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也是金乡人最为忙碌的一天。一大早,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挂灯笼,用喜庆的红色装点门面,迎接新年的到来。春联的内容多以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等美好祝愿为主题,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殷切期盼。比如,有的家庭春联上写着“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红梅含苞傲冬雪,绿柳吐絮迎新春”等,充满了喜庆和祝福的意味。

  除了贴春联、挂灯笼,除夕还有祭祀祖先的习俗。人们会带着水饺、菜肴等祭品,前往祖先坟地祭拜,表达对祖先的缅怀和敬意。在一些大家族,还会凑钱“请家亲”,在街边搭好大棚,摆上逝者名讳和对联,全族一起祭拜。比如在金乡镇的某个村子,陈氏家族是一个大家族,每年的除夕,家族成员们都会聚集在一起,他们精心准备各种祭品,包括鲜花、水果、点心等,然后在家族长辈的带领下,有序地来到陈氏祠堂前的空地,搭起大棚布置好祭台,大家依次上香、磕头,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之情,整个仪式庄严肃穆。

       (四)大年初一习俗

  大年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金乡人会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服,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首先进行的是祭祀活动,人们会在家中祭祀神灵和祖先,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祭祀时,除了水饺牲畜外,还要摆放用白面做出的各种形态的蒸馍,称为“花供”,以表达对神灵和祖先的敬意。在一些家庭,花供的造型十分精美多样,有龙凤呈祥、花鸟鱼虫等各种图案,寓意着生活丰富多彩、吉祥如意。

  祭祀之后,便是出门拜年。男女老少都会走出家门,互相拜年祝福。农村小辈给长辈拜年时,要行磕头礼,以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和祝福。在磕头时,小辈们会一边喊一边磕,如“奶奶我给您磕头了”,声音要响亮清晰,态度要诚恳真挚。长辈们则会给小辈们压岁钱,祝福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健康成长、学业有成。比如在金乡的一个小村庄里,每年大年初一,小辈们都会成群结队地去长辈家中拜年,当小辈们向长辈跪地磕头时,长辈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会从口袋里拿出准备好的红包递给小辈,还会叮嘱他们在新的一年里要好好学习、注意身体。

    (五正月其他习俗

  从正月初二开始,金乡人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祝福。新婚女婿给岳父岳母的礼物讲究双数,以表达对长辈的尊重和敬意。比如新婚女婿会挑选两盒精美的糕点、两条优质的茶叶或者两瓶好酒等,带着满满的诚意去看望岳父岳母。同时,人们还会参加各种民俗活动,如扭秧歌、跑旱船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春节的文化生活,还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例如在金乡县城的一些广场上,每逢正月都会组织扭秧歌活动,热闹非凡。村民们身着鲜艳的服装,手持彩绸,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舞动着自己的身体,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欢乐之中。

  破五是春节期间一个重要节日,时间在农历正月初五。这一天的习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特殊的寓意。传说初五是财神爷的生日,金乡人们在这一天会通过各种方式迎接财神的到来。许多家庭会在破五这一天清理家中的杂物,寓意着将过去一年的晦气和穷气都清理干净,为财神爷腾出接纳财富的空间。有些商家还会在家门口摆放鲜花和香案,供上水果、点心等供品,然后点香祭拜财神爷,祈求财神庇佑,新的一年财源广进,生意兴隆。

  正月初七送火神的习俗,因为过去人们的生活多以柴火为主,火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和美食,但同时也存在火灾的隐患。送火神,是为了祈求火神爷保佑在新的一年里,家中用火平安,避免火灾的发生。在这一天,孩子们绑好火把,点燃之后从家里出发,送到村庄的十字路口,在送火神的仪式中,有的村庄会在村里选定一个空旷的地方,摆上祭品,如猪肉、水果、酒等,然后由村里的老人或代表燃香烧纸,诵读祭词,向火神爷表达人们的祈愿和敬意,之后再将祭品点燃,让火神爷带走,寓意着把火灾隐患一同送走。

  此外,金乡县在春节期间还会举办非遗民俗文化巡游展演活动。龙狮展演队、高跷秧歌队、猫蝶富贵展演队等十余支展演方队巡街展示,为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在巡游过程中,各种精彩的表演让人目不暇接。龙狮队在高空中翻腾跳跃,仿佛要冲破云霄;高跷秧歌队则迈着稳健的步伐,做出各种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引得观众们阵阵喝彩;猫蝶富贵展演队则通过巧妙的编排和精彩的表演,展现了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

  二、春节禁忌

  在金乡的春节习俗中,也有一些禁忌需要注意。这些禁忌大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信仰有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一)饮食禁忌

  春节期间,金乡人在饮食上有一定的禁忌。例如,年夜饭中不能有鱼头鱼尾之外的完整鱼,因为这寓意着年年有余,若将整鱼吃完则意味着“有余”到头,来年可能不再有余。还有些地方规定,春节期间不能吃骨头,因为骨头象征着“穷骨头”,吃了会影响一年的财运。比如在一些家庭聚会中,长辈们会提醒晚辈们不要在年夜饭时把鱼吃完,要把鱼头和鱼尾保留到春节的最后一天,寓意着新的一年有头有尾、年年有余。

  (二)言行禁忌

  在言行方面,春节期间也有诸多禁忌。例如,大年初一不能扫地倒垃圾,因为这会把家中的财运扫走。在一些家庭中,长辈们会要求晚辈们在春节期间尤其是大年初一,不要打扫房间,更不能倒掉垃圾,要将垃圾积攒下来,等到初二之后再处理,这样象征着家庭在一整年里财源滚滚。同时,人们在大年初一尽量不说不吉利的话,避免讨口彩,即避开那些被认为是不吉利或会带来厄运的话语。如果小孩不小心打碎了东西,长辈会赶紧说“岁岁平安”,以此化解不祥之兆。比如在一个家庭中,小孩不小心碰倒了酒杯,老人会急忙笑着说“岁岁平安”,让孩子们不要心存愧疚。

  (三)生活禁忌

  在生活方面,春节期间也有一些禁忌需要注意。例如,大年初一不能动针线,因为针线象征着“争端”,动了针线可能会引发争吵和矛盾。所以在大年初一这一天,女人们通常会将针线收纳起来,避免针线外露。同时,人们在正月里避免理发,因为这会“削(杀)顶”,即削减自己的运势和福气,民间也有“正月剃头死舅舅”的说法。

  此外,春节期间还有一些其他的禁忌。例如,不能打骂孩子,以免给家中带来不祥之气;不能摔坏东西,否则会“破财”;不能动剪刀等锐器,以免“剪断财路”等。这些禁忌虽然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它们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体现。

     三、结语

  春节习俗与禁忌是金乡地区深厚文化底蕴的体现,它们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个喜庆的节日里,让我们一起遵循习俗与禁忌,感受浓厚的年味儿,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些春节习俗与禁忌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但无论如何变化,它们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在传承和弘扬这些习俗与禁忌的同时,也不断创新和发展,让春节这一传统佳节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