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李如德 ‖ 法官演讲

来源:本站    作者:李如德    时间:2025-02-11      分享到:

     


     “公正与效率”是21世纪人民法院工作的主题。2003年,我市法院系统举行了别开生面的“我是一名法官”巡回演讲,旨在提高法官队伍的整体素质,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为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执法公正的法官队伍。在全市法院系统开展了“规范化建设年”和“纪律作风教育整顿”活动,为促进活动向纵深发展,在法官中开展了“我是一名法官”大讨论。

       广大法官围绕“法官的职业是什么,司法品性是什么,当法官为什么,做了法官干什么”等问题进行了深刻地探讨。

       为了增强活动的效果,在各单位推荐人选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筛选,有11名优秀选手脱颖而出,组成了演讲报告团,赴各基层人民法院进行巡回演讲。

       演讲人员紧密联系本单位和自身工作实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热情讴歌了广大法官以“公正与效率”为主题,以党和人民满意为标准,公正司法,文明办案的先进事迹。充分展示了人民法官昂扬向上,奋发有为,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

       演讲报告有思想、有内容、有真知、有灼见。真实生动,扣人心弦,精彩纷呈,催人奋进。通过演讲,广大干警振奋了精神,鼓舞了斗志,陶冶了情操,受到了一次生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增强了法官的自豪感、责任感和尊荣感。

       通过演讲,广大干警对法官这个职业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法官是什么?

       西方有一位哲学家曾这样说过:“法官是仅次于上帝之人。”“理想的法官,就是正义的化身。”

       西方古老的袍文化以崇高的职业道德为标准,将庄严的长袍作为三种职业的装束:一是医生,因为他们医治人们痛苦的肢体;二是牧师,因为他们抚慰人们失衡的心灵;而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法官,因为法官维护社会恒久的正义。

       假如医生或者牧师在职业道德上打了个喷嚏,患感冒的可能仅仅只限于病人或忏悔者而已;而如果法官的职业道德感染上了病毒,它所危害的将是整个社会。

       弗郎西斯·培根,是16世纪英国历史上一代杰出的哲学家、散文家和科学先驱者,同时更是著名的法官和法学家。培根说过:“一次不公正的断决,其恶果相当于十次犯罪。”“一次不公的判断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犹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断则把水源败坏了。”

       谈到培根,人们自然感叹其法律思想的历史魅力,但同样写进历史的却是培根在任职大法官的仅仅两年间,借审判案件之机,大肆索贿受贿,成为英国当时屈指可数的大富翁。在他被起诉后,这位学者法官竟辩解说,他虽然受了贿,却仍然履行一个大法官的谨慎职责,在涉及的5起案件中接受了双方当事人的贿赂,所以他不可能偏向于任何一方。

       培根的辩护早已成为历史的笑谈。

       本杰明·内森·卡多佐,是19世纪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法学家和著名法官。这位生活在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的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却是不善交际,独来独往,朋友很少且终身未娶。他远离世俗,淡泊名利,忠诚法律,全身心地追求公平与正义。他专心学习法律,钻研审判艺术,探寻司法规律,领略法治文明的美妙。这位隐士哲学家,不仅是美国司法史上最优秀的法官之一,而且还留下了许多不朽著作,并因此名留青史。

       两位司法先驱者迥然不同的人生历程,可能有一些传奇色彩。

       当人类的脚步伴随着时代的钟声迈进21世纪的时候,我们的司法状况是怎么样的呢?在司法领域,也确实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态度“冷、横、硬、拖、烦”;“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存在,足以使人民群众对法院判决是否公正产生怀疑。正是这种自古至今存在的某些司法不公的现象,使人民群众丧失了对司法的信任。

       “公正与效率”是21世纪人民法院工作的主题,法官作为法律的代言人,应该把维护公平,伸张正义作为使命,不唯权,不唯上,不唯情,不唯钱,只唯法。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以崇高的职业道德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来维护法律的尊严。

       在东部山区人民法庭有一位即将退休的老法官,他每天总是提前半小时上班,最后一个下班。三十多年来,经他办理的案件已有数千件,从来没有发生过错案。这位法官是法院系统的老先进。

       说起他的家庭状况,也许有很多人不会相信。他有三个子女,有的生活在农村,有的下了岗。如果当时他向组织提出要求或者利用自己的关系,给子女安排个工作不成问题,但他始终没有那样做。他的生活非常简朴,家里连件象样的家具都没有。当他听说要为灾区捐款时,却毫不犹豫地拿出一千元钱交给了组织。

    

       郝法官是基层人民法院的审判员,在审理一起刑事案件时,他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电话里的母亲动情地说:“孩子,你要手下留情啊!他可是我同学唯一的儿子!”郝法官说:“妈妈,在很多事上我都能听您的,但案子的事不能听。我手中的权力是国家和人民给的。您不是一直要求我要做个好法官吗?今天怎么也为别人说情了?如果我放纵了罪犯,我自己就可能成为罪犯,您不会希望看到自己的儿子是那样的结果吧?”母亲听了儿子的一番话,立即打住了:“孩子别说了,妈妈理解你、相信你!”

       林法官、朱法官在执行一起案件时,一个意外的场面几乎使所有在场的人都惊呆了,一个持枪歹将枪口指向了林的头部。林法官即刻意思到这很可能是一名在逃犯。他和朱法官临危不惧,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斗智斗勇,与歹徒进行了殊死搏斗,最终缴获了“五四”式手枪一支,子弹七发。不惜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法律的尊严,谱写了一曲人民法官的英雄赞歌。

       林法官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当歹徒的枪口指着我的脑袋时,我也曾犹豫过,家里有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有温柔善良的妻子,有嗷嗷待哺、未满周岁的儿子。但我知道,我是一名法官,决不能在歹徒面前低头。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我和小朱最终战胜了逃犯。”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在我们的法官队伍中,涌现了许多先模人物,有与病魔英勇抗争、以热血书写人生激情的“铁法官”谭彦;有以慈母般的情怀感召一个个失足少年的“法官妈妈”尚秀云;有秉公断案、“不留一个不公正污点的“铁案女法官”顾双彦;有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换取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十万大山卫士”廖威。他们是法官中的优秀代表,正是有千万个这样的优秀法官,才撑起了公平正义的天平,成为国家司法的脊梁。

    

       法官不仅是一种职业、一种身份,更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法官是智慧的代表,是权威的缩影,是正义的使者,是公平的象征。

       一位有着四十年司法经历的大法官说:“法官是一项特殊的神圣职业,需要忠诚,拒绝见异思迁;需要奉献,拒绝沽名钓誉;需要勤奋,拒绝虚华浮躁;需要进取,拒绝墨守成规;需要勇气,拒绝怯懦委琐。”这既是对法官职业的总结,也是对法官队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