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于延法 ‖ 让我们记住乡愁的文字

来源:本站    作者:于延法    时间:2025-02-11      分享到:


我是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走进了“沉沦的故乡”,翻开《就恋这把土》这本书的。

我的家乡也坐落在煤矿采煤塌陷区,万幸的是我们村与津浦铁路咫尺之遥,所以只有村西的土地沉沦塌陷,村庄没有搬迁,我的老舍、老院、老村还在,我家门外的老槐树每年还都花香四溢;我还能经常在我熟悉的村庄街道上漫步,在坑坑洼洼的乡野田间寻觅过去的记忆,找回童年的快乐。而我的文友张呈明,却只能无奈地将自己热爱的家乡故土,将自己留恋的深深怀念,融进饱蘸着浓墨的字里行间,让我们翻开书页,打开尘封的记忆,走进回不去的故土家园,捡拾埋在灵魂深处的那片乡愁。

当我沐着乡村的风,淋着乡村的雨,抚摸着乡村的石头,仰望着乡村的月光的时候,漫步在乡间的小路,依偎在乡村的麦秸垛旁,手抚着浸润着田间清露的野草,回想四季的辛劳、甘苦,还有生活的喜悦和酸楚,深深地感觉到乡村的炊烟袅袅娜娜,升腾着暖意。这时我对故乡有了深深的眷念。文友张呈明何尝不是,“当挖掘机锐利的铁尖刺透房屋的时候,我的心颤抖了,自以为坚强的我在那一刻流下了心痛的眼泪……”,一座座房屋在庞大的机器面前不堪一击,轰然倒塌;那熟悉的铁锨、镢头、簸箕、木犁、杈、耙、扫帚、扬场锨,还有老井、老树、老屋、老院、老村街巷,一去不复返了;叫谁,能不留恋;叫谁,能不流泪?所以,当我翻开《就恋这把土》,读到一行行文字的时候,心情显得无比的沉痛和悲凉。

在不久的将来,孩子们问我们:碌碡什么样?石碾什么样?木犁什么样?老井什么样?它们是干什么用的?炊烟又是什么样?小桥流水又是什么样?我们能说些什么呢?是的,我们能说些什么呢?文友张呈明用点点泪、滴滴血、声声诉、饱蘸着浸润了汗水与心血的墨汁,书写出浓墨重彩的文字,给我们,给我们的后代,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

有人说:回不去的是故乡。当漂浮在大地上的一叶浮萍瞬间随风消逝,留给我们的只有遗憾。当炊烟不再,当故人已往,留给我们的只有牵念。一座村庄的消失,肯定会让人痛心疾首。这可是祖祖辈辈一代又一代,一茬又一茬,村庄由小变大,匠心经营了六百多年的基业呀!

曾经的村庄里,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你恩我爱,繁衍生息。出了家门就下坡,干完活了就回家。牛羊哞咩,鸡鸣狗吠,多么热闹;鸟语花香,蝉歌蛙唱,好不醉人。走了,村庄,别了,故乡!

我的心,好似碎了。

800米深处有黄金。开矿采煤,成就了人们的梦想。谁不追求美好生活,谁不向往芝麻开花,步步登高?可是慷慨的老井汩汩四季,却最终沉陷在一片泽国之中。这是谁的悲哀?这是谁之过也?你能说得清?还是我能道得明?

读书,让后代去猜思,让后人去评判吧。

也许,是我错了。你没听说过“水往低处流,鸟往高处飞”么?当然,人也是要往高处走的。

我家门口那条路,就把作者从坑坑洼洼、坎坷不平的老村街巷里引领到了宽阔平坦的康庄大道上,当村民们领到新房的钥匙,喜气洋洋地搬进新楼,住进新房的时候,那满满的幸福感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这时,我想起了一个词:心花怒放。坐在宽敞明亮的楼房里,谁的心情能不情不自禁地“心花怒放”呢?

土地是万物之母,泥土则是乡村的灵魂,我们便是乡村的后生,泥土的孩子。多么淳朴的语言,多么厚道的哲理。每一个村庄,都是从远古走来,承袭着祖祖辈辈的勤劳、善良,厚德载物,生生不息地繁衍下来,形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故土家园。田野里的每一把土,村道旁的每一株树,家院里的每一道门,饭桌上的每一碗饭,都饱含着深深的情,浓浓的爱。那爬满篱笆墙的丝瓜花、眉豆花,都散发着土地的芬芳;那黄橙橙的麦子,金子一样的玉米,都浸润着农民的汗水。憨厚的土地呀,厚道的老农民。当农民听到春芽钻出泥土的声音,当农民看到丰收的果实,谁能不恋这把热土?谁能不感恩这把热土?

我们感恩土地上长出的庄稼,感恩土地上高大的树木,感恩土地上流淌的河流和巍峨的山峦。当然,我们也需要感恩土地上长出的高楼大厦和林立的工厂,因为它们给了我们暂时的舒适和满足。然而,我们一旦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钢筋水泥能养活我们的千秋万代么?

批评,永远是走向高处的阶梯。

为什么“就恋这把土”?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