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朱艽梅 ‖ 博物馆里过新年
我一直对逛博物馆情有独钟,里面珍藏的文化密码让人痴迷。这些年来,陆陆续续参观了不少国内博物馆,见识到不同地域文化里各领风骚的文明,极大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去年看到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展的新闻,就定下“为一座馆,奔赴一座城”的心愿。蛇年春节,我和女儿用三天时间参观了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商博物馆及周边遗址和河南博物馆,在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宝库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新年。
2025年2月3 日,探访汉字的前生今世
清晨六点半,一阵轻柔的闹钟音乐响起,我睁开睡意朦胧的双眼。想起要赶八点半的高铁,顾不上未消的困意,赶紧起床洗漱吃饭。一阵忙活后,和女儿带上行李下楼,坐上了提前约好的网约车。
今天是蛇年初六,又恰逢立春日。晨曦微露的黎明,寒气尚未消散。道路两边的那些大树,张灯结彩霓虹流转,跳动着节日的喜庆。车行其中,犹如穿行在美丽的星空隧道,有种心悦的暖。现在过年没有了“爆竹声中一岁除”的喧闹,更多的是亲人团聚的喜悦。虽然我们通讯便捷,随时可语可视,但永远取代不了面对面的那份亲昵。我和女儿都是文博爱好者,前年就商定要利用春节假期,去河南安阳市看几座博物馆及遗址。返程途中再去郑州市,逛河南博物馆。我们选择自由行,女儿负责所有的行程安排,我悠然跟从。和之前一样,结成母女版旅行“搭子”,默契无碍。
春节的车票很难购买,几经辗转,中午12点到达预定的宾馆。简单打理后,饥肠辘辘的我们找到附近的一家网红烩面馆。进门就看到宾客满堂的场景,稍微等待才落座。一份凉菜,一份烩面下肚身心俱足,我对河南烩面的好印象再也忘不掉。
安阳,是我国甲骨文的最早发现地,至今出土了约13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又是现代汉字的前身,坐落于安阳市人民大道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成为我此行的第一站。午后的天空湛蓝如洗,阳光灿烂。文字馆建筑高大巍峨,远远望去如一鼎庞大的古代青铜器,金碧辉煌又庄严神圣。穿过广场中间金色的甲骨“字”坊,可以看到主体馆外墙上繁缛精美的饕餮浮雕纹,下部竖立着的红黑雕柱气势恢弘,若环绕托举的鼎足。据说是采用了甲骨文当中的“墉”字形,呈现出殷商高级宫殿的样子。古意悠远,穿堂进殿,婉转漫流。仔细聆听又恍惚有曰:“你好呀后人,欢迎来到我家参观!”这是来自三千年前祖先的欢迎吗?我心充满期待。
这是中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从最初的陶器刻画、甲骨符号,到青铜铸刻、石刻、竹刻、纸刻等,详细展现了汉字的发展历程。一片甲骨惊天下,最让我有兴趣的,莫过于看到大量出土的甲骨实物。之前一直以为,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或符号是非常容易辨别的。但当我趴到展柜前,使劲睁大眼睛,那些大小不一灰白色的龟壳,上面除了规整有序的裂纹外,并没看到什么文字。直到听了人工讲解,才明白。当用来占卦的甲骨经过钻凿、加热后,龟面会出现粗细不等的裂纹。贞人(负责占卦的人)便据此解读神灵的意思,并在“卜”形纹裂处刻上文字。这些刻字痕浅细小,观众只能在放大的拓片上看到,或者手机拍照再放大识别。想来那些甲骨研究学者们,要花费多少眼神去一个个辨识?要查找多少史料和文物去反复佐证字形字意?看到“甲骨四堂”的介绍后,我对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这四位学者的学术付出,心生万分的敬意!如今,清晰的中国信使,传统文化根脉,成熟汉字起源,皆因有了殷商甲骨文的出现,有了那些不畏艰辛、坚持探索的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才能让今天的我们,真实触摸到华夏悠远的文明史。他们卓越的贡献,后来者应该深深感谢并铭记。
馆内还有中国书法史的介绍。虽然我不太懂各类书法艺术,但有座高大的碑刻强烈吸引了我。它被放在展柜的正中间。那是秦代丞相李斯所写的峄山碑,以精湛的小篆书法被誉为“天下第一碑”,也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施“车同轨,书同文”的标准文字。风格典雅庄重,用笔藏锋逆入,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它出自济宁市邹城的峄山,就是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那个东山。作为来自峄山之地的我,看到它有说不出的亲切感,更有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在印章展厅,我惊喜地发现了一个字,竟然与自己生僻的名字相同。韩、赵、魏三国因在文化、制度等方面有密切的联系,统称为三晋印。其中有枚“艽嗌帝”的三字章,让我知道“艽”这个字,在2500年前就存在了,且形声意皆未变。生僻字带来的半生苦恼,忽然在一瞬间有了释怀。也许有了我的“拿用”,此字也算“延年益寿”了吧?不知当年此三字是人名、地名还是物名?隔空相望的凝视里,我与不期而遇的时光,紧紧相拥在一起......
宽阔的场馆里,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有许多家长带着孩子,耐心解释着自己所知;有身背双肩包的年青学生,耳戴讲解器安静地解读历史;有群聚的旅行团队围着导游,边走边听。有个坐着轮椅的男子,自己用手转动车轮,慢慢移动着,饶有兴致地四处观摩。透过每件文物,我们想象着古人的生活场景。那些久远的人和事,总能越过时空击中自己的心。新春佳节,大家不约而同逛文字馆,这何尝不是一种精神的盛宴呢?
暮色时分,我们走出文字馆。出口处正举办新年庙会,喧闹火红。各处标语文字,都书写成甲骨文字形,趣味十足又生机勃勃。我和女儿开心地辨识着,比赛看谁认识字儿的多,就像刚下课堂的学生。远处,夕阳正缓缓落下,霞光绮丽。回望甲骨“字”门坊,仿佛变成了为我送行的老者,身形挺拔又温文有礼。我内心感慨万千: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古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等古老文字早已不再使用,唯有中国的甲骨文穿越时空,沿用至今。这份属于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定会让我们的明天越来越好!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楚星 ‖ 让生命自己走路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王相雷 ‖ 冬日里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