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马加强 ‖ 春时到泗水

来源:本站    作者:马加强    时间:2025-02-18      分享到:


大年初六,立春之时,心心念念的泗水之行终于如约而至,终于盼到了接对象的日子。我早早起床,伴着熹微的晨光来到就近的乘车站点,坐上了开往济宁的客车。微山县城没有直达泗水的客车,所以只能前往市里中转。

前半程,客车穿行于阴暗的天空下,途中还穿过一层薄雾,当时行头的确一沉,生怕雾气久久不散。这年月,就怕拨云不能见日,继而苦等没有结果。好在,客车驶入鲁桥镇境内时,薄雾消退,旭日东升,明媚的光芒瞬时映入眼帘,春的美好果真如期而来。

在济宁汽车总站,换乘上了开往泗水的客车。尽管我曾先后几次到泗水采风交流,但这却是我第一次坐客车到泗水,心中自然有种说不上来的兴奋劲。此前到过泉林,访过安山寺,游过仲子文化园,泗水给我最深的印象便是典雅。五帝时期,泗水为穷桑地,隶属于曲阜,为古都之边陲,后历经时代变革和沧海桑田,一直延续至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想当年,孔老夫子在观泗河奔流时发出了如此诲人不倦的感叹,而举世闻名的泗河则流进泗水、曲阜、兖州、邹城、微山等地,并在济宁新闸南任城区石桥镇与微山县鲁桥镇交界泻入南四湖。由此可见,泗水与微山是有血脉相连相通的。客车穿行在开阔的公路上,由快及慢,从古到今,一个多小时后便达到了泗水县汽车站。

走出车站,春光明媚,眼界无比开阔,偌大的城神采奕奕。驻足放眼,楼房林立,行道树已有绿叶萌生,花丛的色彩斑驳。坐上三轮,直奔城里,车如流水马如龙,节日里的人儿来来往往。据了解,随着泗水南站的在日兰高速铁路上的建成通车,泗水已是一座集汽车站、火车站、高铁站于一体的县城,这在省内并不多见。

沿着泉源大道直行,三轮车时快时慢,驾车的是当地一位中年大姐,言谈热情,有问必答。途中,看到街面的劳务派出公司一家挨着一家,顿时心生好奇,于是便向大姐求教。她说,泗水是出国务工的大县,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是靠出国打工发家致富。进了腊月,在外的泗水人开始返乡过节,开春时节,他们又背上了外出的行囊。出国打工的人并不容易,背井离乡,撇家舍业,为的就是更好生活,为的就是圆平凡人那不平凡的梦。

三轮在红绿灯前缓缓停下,大姐的话匣子重新打开。她说,近门的大叔过去在家务农,家里有俩儿子,眼瞅着到孩子都到了说媳妇的年纪,却因为手头紧盖不起房而一拖再拖,后来大叔去新加坡打工一年半,便带回来两套房子的钱,现在俩孩子都娶上了媳妇,老两口的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出国务工的确改变了很多泗水人的命运,但凡事都是有风险有挑战的。

时隔多日,重新见到对象,心中满是欢喜,多姿多彩的春光在彼此脸庞自由婆娑。迎着春风,寻着光芒,漫步于泗水的街巷,于熙熙攘攘的午时遇见泗水美味——火烧。对象说,来泗水一定要尝一尝当地的火烧,就好比到我的老家南阳镇一定要品尝“南阳烧饼”一样。说实话,在此之前,我还没吃过火烧,单听这名字就有点跃跃欲试。店铺名叫“南顶火烧”,铺面比较简陋,一位中年大妈既是加工者又是售卖人。案板、面团、擀面杖、铁皮炉,这些东西都在老家的烧饼铺出现过,由此让人倍感亲切,再搭眼一看,案板上还有两个搪瓷盆,里面盛着素馅和肉馅。驻足良久,看大妈制作火烧的方法,其实这火烧和馅饼的制作方式很相似,只是火烧要用炉烤,而馅饼则是用油炸。十余分钟后,香喷喷的火烧出炉,大妈刚从炉中夹出来,我就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拿,烫得掌心难耐,原来即便再爱也要学会等待。

吃火烧是有讲究的,捧着热腾腾的火烧往嘴里送,怎奈吃皮漏馅,吃馅掉皮,弄得狼狈不堪。对象看后乐得合不拢嘴,进而手把手教我如何吃火烧。泗水火烧,馅多皮酥味浓,吃得满嘴流油,品得津津有味,着实叫人忘了吃相尽享其中。做饼的大妈说,逢春时节,南顶火烧供不应求,外出务工的人都要带上几个泗水火烧赶赴他乡,家乡的味道到底让人贪恋不已。

返回途中,对象驱车,听她聊起泗水的方言文化,讲到当地的风土人情,这一路悠然自得,经过泗水的大街小巷,遇见初春的柳绿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