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佚事」渔樵 ‖ 左敬友的奉献与追求
左敬友是驩城蔡楼村人,生于1929年9月,他出身贫苦,自幼丧母,老父目瞽,一家数口缺衣少食,乞讨为生。河东水西留下了童年的敬友乞讨求生的痛楚经历。
1948年驩城解放,在党的阳光雨露下,年轻的敬友心花怒放,平生第一次感受到翻身做主人的喜悦。于是积极参加区里、村里布置的各项工作,不久成长为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
六十年代初,国家拦湖坝修筑工程施工,他以驩城区青年积极分子、党员后备干部之身份被组织上选调去工地带工。工程竣工后,又被派往驩城西村高级社任党支部书记。约二年后,回蔡楼村任支部书记。
左敬友同志作为一名吃过苦、受过穷又倍受组织栽培的农村基层干部,在任期间识大体、顾大局,视国家、集体利益为崇高职责,将百姓冷暖放在心上,讲实话,办实事,惜老怜贫,情系群众,身后留下一串佳话。人们每每忆起,无不感佩这位穷苦出身的好党员、好干部。
1958年全国大跃进,共产风、高产风盛行,各地都在不切实际地高报粮食产量,高梁、谷子亩产报到二千斤,地瓜亩产竟报到万斤以上。左敬友同志坚持实事求是,冒着被拔白旗的风险,收多少就报多少,绝不浮夸、跟风。
当时普遍实行吃食堂,有的村竟发生了动不动就罚饭(即村干部不让群众到食堂领饭)的情况,那些被罚饭的群众只能忍受着饥饿到田间去干农活。老左虽不在这些村工作,但每见此总是好言善劝那些有关的村干部不要绝人口粮,以免饿死人。
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遭受饥荒,当时的蔡楼村也有些家口不得不外出逃荒要饭。这一年汛期,老天爷连续几天暴雨,要饭户木匠家都有三天未能出去乞讨了,敬友同志马上叫家属给木匠家送去一盆剩糊粥,就是这么点剩糊粥呀,解了燃眉之急,救了木匠一家。日子如此之苦,老左总是鼓励大家咬紧牙关挺过去。在支书任上,他知道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更知道每户乡亲家里的困难情况。为度过难关,他带领全村党员干部访贫问苦,摸清底子,实行重点救助,为百姓生活操碎了心。
十年动乱,老左一夜之间成了走资派,大会批、小会斗,被诬、被殴、游街示众。虽然没有哪一级组织撤销他的职务,但话语权、工作权,甚至连正常的生存权都受到严重侵害,其子女被诬为走资派的后代,正值学龄的长女也被迫辍学。为了挣工分养活家口,老左只好以赢弱之躯驾起地排车上山、下湖拉载,干起了重体力活。那段时光可说是老左的至暗时刻。
形势向好之后,老左又可以为党工作、为群众操心了。这时有些报有不平之心的村民对他说,前几年你挨批、挨斗,受尽了折磨,现在要理所当然的报复一下那些不怀好意的人。
老左听后不以为然的回道:冤冤相报何时了呀?我不能那样做,好不容易稳定下来了,咱如果搞报复,那不是还得乱吗?相反地,我必须主动找他们交心,主动团结他们为咱集体事业出力。这便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胸襟,实在令人感佩!
在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那个火红的年代,敬友同志带领群众大力发展集体事业,蔡楼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为全县的红旗村。全村统一规划,率先建起了排房村居,家家受益,户户欣喜,人人倍增干劲。世代传流下来的老草屋变成了新瓦房,外村的群众见此无不眼馋。蔡楼村老少迁新居,生活质量一下子提高不少。就连小伙子们相亲寻媳妇也都明显容易多啦。
在老左的领导下,蔡楼村的农业基础建设走在了全县的前列,全村的农电、机井、渠系、道路、农机达到了全配套,粮食单产大幅提高,丰收之后每年都要多交爱国粮。据有关资料,当时蔡楼村交公粮在全管区属第一名,每年的上交量能占到驩城管区八个村总量的一半以上。与此同时,群众分得的口粮也要比其他村多出许多。
村集体副业项目纷纷上马,先后建起了煤矸石制砖场,轧油坊,食品加工厂,机动运输队,养猪厂,停车场,村旅舍,面粉加工坊等。通过实干而兴业,村集体经济实力得以壮大。
敬友同志十分重视农村科技、文化、教育事业。成立本村庄户剧团,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加强村小学校舍建设,增选优秀师资,提高民师待遇等,都是他长期关注的工作重要内容。在他的操持下,在全县第一个建起了村级科学实验队,争取上级科技、农业部门的支持,在农作物优良品种繁育、防灾治虫、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老左力排众议,通过上级农科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指导,投资十余万元购得山东农科院、所的大白菜籽种专利项目,该项目在蔡楼村落地开花,一举成功,所繁育的山东四号优良大白菜种子行销大江南北,村民每家每户都增加了可观的收入。
敬友同志是一位顾全大局、心系全县发展的好干部。八十年代初期,县委决定在蔡楼地界上建设煤矿,敬友同志全力支持微山的工业建设,发挥了极大的主观能动性,为煤矿筹建解决了许多应急问题。开始动建时,筹建处缺少电工和机修工,老左立马将本村的电工和机修人员派出去进行专业培训,然后再派其二人去筹建处帮助工作,村里给记工分,不需要筹建方付给任何资费。为解决筹建人员居处这个难题,老左急人之所急,动员本村群众腾挪房屋,又组织劳动力利
用队里的谷草在空地上搭建工棚,从而解决了筹建人员及部分矿工居住的问题。建矿用的石料,当时是从两城经水路运到二级坝矿码头的,老左又安排本村的畜力车、人力车将石料义务运至建设工地。至于建矿用地,基本上是无偿划拨,老左及村党支部的同志给予了大力支持。
敬友同志古道热肠,关爱百姓的善举贯穿了他任职的全过程。有这么一件事,虽过去四十多年了,依然令人难以忘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蔡楼作为红旗村,又是县里确定的知青点,已经远近闻名啦。此前便有不少县级领导和部门负责人陆续前来蹲点驻队,总结推广蔡楼经验,身为蔡楼人,大家普遍都有种光荣感、自豪感。但凡事总有差异,数百户群众齐居一村过日子,当然也会出现家境不平衡的现象。
当时最棘手的问题是这个村尚有十多名大龄男青年未成家。他们有的是因家庭成份不好无人敢嫁,有的是因轻残或文盲而找不上媳妇。这些大龄未婚青年虽有劳动能力,但日子过得都不咋样。这在老左心里成为看得见、放不下的一大心事。
他曾在村支部会上说,外边都知道咱是红旗村,可竟也有这么些光棍汉子,说不过去呀!群众的难题不是小事,咱们必须想办法改变这种情况,也算为村民们办一件好事。于是老左带头说办就办,寻求各种条件、疏通各方关系,费尽百般心力,陆续争取到一些招工指标,将这批老大难青年分头送到外县企业和本县煤矿就业。拿上工资之后这些人都成了家,过上了幸福生活。
老左这一生,虽算不上轰轰烈烈,也算不上惊天动地,但他忠于党,忠于职守,无私奉献,胸怀国家、集体,关爱人民群众的优秀品格、道德风范与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郭卫东 ‖ 真心的距离
- 下一篇:下一篇:「 散文」张开柱 ‖ 过年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