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李如德 ‖ 虎头要塞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覆盖了大地,幅员辽阔的东北平原更显得寒气袭人。
清晨时分。我们乘坐一辆越野车,迎着冉冉升起的朝阳,兴致勃勃地急驶在一望无际的林海雪原上。
穿过白雪皑皑、浓荫蔽日的原始森林,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我们此行的目的是参观虎头要塞遗址博物馆,亲眼目睹侵华日军在虎头地区所犯的罪行。
虎头要塞是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东部中苏边境上的一个军事基地,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市虎头镇周边完达山余脉丘陵中,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留下的极其严重的罪证之一。
日本关东军修建虎头要塞的目的,在于以此作为进攻苏联的战略基地。因为虎头的军事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它位于伯力和海参崴的中心点,扼制苏联远东乌苏里铁路的咽喉,同时它又是远东苏军进入东北腹地的捷径通道。
虎头要塞西起火石山,东至乌苏里江,南自边连子山,北至虎北山。中心区域正面宽12公里,纵深达30公里。在方圆数十公里范围内,共有十余处要塞,由猛虎山、虎北山、虎东山、虎西山、虎啸山五个阵地组成。
猛虎山阵地为虎头要塞的中枢部,是日军虎头国境守备队司令部所在地。五座山体下边形成了互相连通的隧道网络。隧道宽和高各4米,均用3米厚的钢筋水泥浇筑。在山地的表面开有出入口、枪眼、炮眼、反击口、换气孔、观测所等几十条横竖通道。隧道里有指挥室、通讯室、士兵休息室、伙房、浴室、粮库、弹药库、发电室、总机房等,设施齐全,应有尽有。在地面上,利用山地、丘陵的有利地形,筑成了环形的便于出入、观察和发射火力的阵地。
虎头要塞于1934年开建,至1939年完工,历时6年时间。共消耗资金数亿元,征用劳工十余万人。五个山头之间相通,地下交通壕脉曲折数十公里。据称是可以独立作战半年而不被攻破的要塞。并称之为东方的“马奇诺防线”。
日本侵略军在虎头要塞部署总兵力为8000人,且装备优良。要塞鼎盛时期,所储备的粮食、被服、弹药、燃料等,足够供养万名士兵在三个月以上。
建筑要塞共动用了10万名劳工,无数劳工和战俘遭到残酷奴役或被无辜杀害。据当年一日军士兵供述:1943年的某日,要塞施工完工,日军举行庆祝竣工宴会,将俘虏劳工数百人集中在猛虎谷洼地里,用酒肴欺骗劳工说犒劳他们。当进行到高潮时,重机枪喷出了火舌,宴会场顷刻化作血腥的屠场,尸体堆积如山将洼地填平。
1945年8月6日,苏联红军突然包围了位于虎头西南方乌苏里江畔的新桥国境监视哨。8月9日苏军在虎头日军前哨阵地强行登陆。
8月15日中午,日军从收音机里收听到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播音,守卫要塞的日军指挥官却命令关掉收音机,拒不投降。8月19日,苏军采取了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一举占领了东猛虎山顶,动用各种火炮对猛虎山阵地轰击,致使日军损失惨重。8月26日下午三时三十分,负隅顽抗的日军,除53人逃离阵地被苏军活捉外,其余被全部歼灭。
至此,盘踞中国东北14年之久的日本侵略军被全部歼灭,虎头战役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战。
在虎头要塞主阵地中猛虎山山顶上,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身正面刻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碑”13个大字。碑文记载着在“虎头战役”中,英勇善战的苏联红军共有493名将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2001年8月15日,虎头要塞遗址博物馆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虎头要塞遗址博物馆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3A级景区,也是黑龙江省十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站在苍松翠柏的猛虎山上,望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碑,仿佛看到了在日军铁蹄下惨死的劳工,看到了十四年抗战所付出的巨大牺牲,看到了日寇末日在要塞的负隅顽抗,看到了英勇顽强的苏联红军!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勿忘国耻,珍惜和平。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发自肺腑的心声!
- 上一篇:上一篇:「随笔」柴玉霞 ‖ 家有文鸟(二)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王黎明 ‖ 什么能让风苍老——写诗的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