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王黎明 ‖ 什么能让风苍老——写诗的吴兵
1984年夏日的一天。济南。《山东文学》杂志编辑部门外的小石桥上。我遇见一个高大英俊的小伙子,他看了我一眼,热情地跟我打招呼:“你叫王黎明吧?我是吴兵!”意外的相见来得太突然,我甚至没有问他怎么知道我的名字,就彼此热乎起来。
这次见面成了我和吴兵相识的开始。随后几年,便是一些零星的通信,整个八十年代,大家都很忙,忙于写诗,生计,恋爱,结婚。在我的记忆里,那个时代的文学青年,更像一群找不到方向的野马,横冲直撞。由于人生的不稳定和命运的不确定,我常感到一种茫然。吴兵在诗中把这个阶段比喻成“漂泊的根”。
我和吴兵都有过当兵的经历。虽很少谈及各自的经历,但不需要交流也能相互沟通。他比我大几岁,除了在举止上留下一些军营生活烙下的抹不去的痕迹之外,给我感觉是,他身上还有几分阳光的气质:直爽、乐观、敢说。那个年代的青年诗人中间,盛行各种“怪诞”、“晦涩”的诗潮,而吴兵不为潮流所动,始终操守一种清新的诗风:
看天看海
眼睛蓝蓝的
童心的歌唱撩去了面纱
银币的诱惑碎为水波
(见吴兵诗集《蓝眼睛》)
和吴兵频繁交往是在九十年代之后。那时,一波文学大潮即将退去,诗友们各自找到新的目标,一哄而散。写诗的同龄人余下寥寥无几。已是《山东画报》采编室主任的吴兵,四处奔波采访,有时也来我的小城小住一两日。相处多了,我才知道,吴兵是个风风火火不知疲倦的人,做事有一种冲动、激情和果断。有一次我谈到,兖州有一位与齐白石有过交往的老画家叫傅星伯,一生默默作画,尚不为外界所知,刚下火车的吴兵一下子激动起来,没有停顿,直奔傅先生家里,并很快在《山东画报》上刊发了介绍傅星伯的文章。
吴兵似乎从不怕出发,说要到哪里去,不管是呼和浩特、哈尔滨;还是乌鲁木齐、昆明,他轻装而行,抬腿就走,如行云流水。那时他的背包里除了简单的衣物以外,就是两本随身携带的书:一本是外国诗选、一本是关于围棋的书。诗、围棋——是吴兵在那个年代里的通行证,不论走到哪里,完成差事之后必做两件事,一是会诗友,二是访围棋高手。吴兵的棋艺如何,我因不通棋道,无法得知,但吴兵写围棋的诗,却让我读出黑白对弈之间的惊险:生、死,两口气,一呼一吸……(《围棋》)
有一段时间我去济南,常在玉函路的吴兵家里留住。生活中的吴兵,很像个有着良好习惯的好男人,不喝酒,不抽烟,不饮茶。家里也极为简朴,不奢华、不虚荣,衣食住行,让我感到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随意、熟悉。朋友聚会,酒是要喝的,吴兵的酒量有多少,我略知一二,但他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开始时他还很痛快,几巡过后,有人碰杯,他就开始推脱。为躲酒,中间要溜出去好几回,如果人多场面大,最后连他的人影也不见了。相对喝酒时较为理智的吴兵,写诗的吴兵就多了几分冲动,他写诗不需要环境,即使在人群喧闹的场合,也能沉浸进去,如入无人之境。就像他睡觉,只要躺下,立刻进入睡乡,且无梦。他先在一张纸片上划拉,想到好的句子时,他总是毫不掩饰地吟出声:“好诗像一柄剑,削掉我的舌头。”然后大叫起来:“好诗!好诗啊!”一副特好玩的样子。
那年秋天的傍晚,我和吴兵在他家附近玉函路的坡道上散步,抬头看见一位熟悉的老作家步履蹒跚地迎着斜坡行走,风很大,满天落叶扑面而来,还没有来得及打招呼,老人的身影就消失在暮色中。我对吴兵说,二十年以后,我们也是这个样子吗?吴兵说,谁知道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都不太年轻。有一次,吴兵去微山出差回来,路过我处,我突然发现高大英俊的吴兵发胖了不少,过去那个风风火火的小伙子渐显几分倦怠,到了宾馆,他把大块的身体撂倒床上,对我说:“躺下真舒服啊。”看见他像在水中一样舒展,我也想到自己,过去我们曾经不知疲惫地奔波,何曾静静地躺下来安放好身体,关注一下生命本身呢?接着我又听见吴兵自言自语地说:“好好活着吧。”安静的生活,让人沉潜下来。过去海阔天空的话题,也越来越集中在写作与生命本身。过去无话不谈,现在却常以失语、沉默交流。正如他在《沉入》一诗中所说:
沉入内心的河流
沉入一座报废的铁矿
冶炼过的河流沸腾着缓缓流过
只有深入到一个诗人的内心,才能看见他所看见的天空。前几年,吴兵写过一本儿童诗集,是献给女儿梦笛的。那份永不衰老的童心,正是生命抵抗时光的见证。女儿在雪白的墙上画出的标示成长的印记,雪人,布娃娃,蜡笔,挂在树上的月亮,积木,秋千,蝴蝶,鸽子……在女儿的世界里,作为父亲的吴兵,表现的不仅仅是他自己的喜怒哀乐,而是一种深切、动情的爱,是对女儿及其童年心灵的关注、奉献和无私的付出。这是我这个相距较远的朋友很少见到的一面。吴兵说过,“最能打动我的,是孩子们——他们奔跑跳跃,他们嬉笑喧哗。诺大的院子,一个成年人走过显得多么空旷,而一个孩子走过,空间立刻变得狭小。”对女儿的爱和责任,使吴兵的诗得到了升华。吴兵早期写过不少爱情诗,这在他的诗集《蓝眼睛》中可以随手拈来:“擎一把伞,看见你,听伞上怦怦的心跳。(《雨夜》)”“在一起总隔着什么,分别后却日日不离。(《想你》”与他后来的诗相比,他的这些情诗,多少显得平淡。令人想不到的是,二十年后,经历过感情创伤和生活磨砺的吴兵,对诗句有着惊心动魄的敏感。
今夜的雪来得过于突然
还没哈口气暖暖手
雪就来了
……
还有一茎白发悄然落到桌面
啊,我终于看清了时间的面目
那小小的婴孩雪一样的婴孩
大千世界,千篇一律的日常生活,总是让人熟视无睹,没有多少特别之处。而每个人的感受却是千差万别的。三十年的诗歌写作,让吴兵经历了千锤百炼的打击,变得十分老道、成熟。他的诗歌质地注入了一定的硬度:“我将一如既往地/把黑夜一块块凿下/我的骨骼坚硬/每一块都发光(《有一天醒来已是黄昏》)。”他的语言长出了棱角和锋芒:“我的手指肚有刺/无论谁打磨它都会痛苦难当。(《抚摸》)”同时,我还能读到他在诗中袒露出内省的深度:“展开揉皱的纸/每一条褶皱/都是我的忏悔(《揉皱的纸》)”。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诗人”这个曾经荣耀或另类的称谓,尽管已经被人糟蹋得一钱不值,就像一顶不能挡风遮雨的破草帽,但是,却很少有人敢于弯腰拣起,把它戴在头上。因为这是一顶长满荆棘的“桂冠”。尽管有人可以把诗歌作为游戏,装点门面,附庸风雅,但若真把写诗当回事,并把诗融入生命本身,作为一种生命状态,那就不是戏虐,而是始终不渝的追求。就像捧着一盏灯,在黑夜里行走,需要一生的敬畏、呵护。当然这是对一种精神追求的比喻。这个道理很多写诗的人都能悟出,却未必能做到,最后连自己也消失在黑夜里。所以,吴兵在《埙》中写道:
只要还有一口气,
就要沉入大地的绝唱。
这份对诗的珍爱,也许就是生命中某些基因——语言中的某种元素、血液中的某些细胞吧。保护它,使其免受癌变,免受污染,与生命相伴,保持健康、充满活力,这就是诗人的职责所在。作为编辑家的吴兵,虽然身份有了多种变换,但对诗歌写作的心境却更加珍惜,始终没变:“珍惜每一个词的本意/比如灰烬/用身体的余温珍惜。”相信人间的每一份珍爱,都会得到命运的厚待。就在吴兵新诗集《什么能让风衰老》即将出版之际,他的儿子降生了,这双份的回报,让吴兵乐不思蜀,我可以想像出他咧嘴大笑的样子:中年得子啊!中年得子!吴兵新诗集用了一个提问的句式作为书名:“什么能使风苍老?”,不言自明:“什么也不能让风苍老!”就像波兰女诗人西蒙波斯卡所说,“从来没有一点改变,除了江河奔流……小小的灵魂漫游在浩大的风景里,失望,归来,接近,离去,躲闪并对自己感到陌生,时而肯定时而又怀疑自己的存在……而身体总是无处安歇。”法国著名诗人路易.阿拉贡(1897-1982),在给情人的诗中写道:“什么样的风也吹不尽碧空的忧伤/你泪花晶莹的眼睛比它还明亮。(《艾吕莎的眼睛》)”相似的句式,却又有着迥异的表达,读阿拉贡的诗如啜饮深情的眼神,像沉迷在花朵中的金蜂一样甜蜜,而读吴兵的诗,却仿佛看见摘取果实的树枝,迎风而立:
什么能让风苍老
我的胡须总在它面前颤抖
慷慨地解开过的青
春的一排排纽扣
现在到了一颗颗系紧的时候
告别了青春期的写作,吴兵的诗歌突然多了一份坚定。这或许正是我们所说的信念吧?正是这份坚定,使吴兵的诗具有了抵御诱惑的强度:“在玷污什么的同时/学会了对肮脏的拒绝。(《雪教会我拒绝》”。正是这份坚定,使他的诗具有了捍卫的心灵坝堤:“但谁都可以说出/用泪水擦干净的一切。(《火与冰之间》”。也正是因为这份坚定,使他的诗开阔起来,行走在高原,他想拥抱青海湖的一滴水,在sars流行的日子里,他想像“一叶肺”在阳光呼吸:“胸膛里充盈着/鸟鸣的欢畅和蓝天的高远/一匹快马在草原上奔驰。”在黄河断流之后的干涸的河床上,他的血管里流淌着燃烧的焦渴:
在山东,遥想唐古拉
迎面是黄河
转脸是海
诗歌可以使一个铁石心肠的人变得脆弱。那是人性最柔软,也是最潮湿的土壤。这里滋生一种植物叫善良。诗人有了这份脆弱,他的诗歌才可以信赖。我记得吴兵写过这样的诗句:“微小的事物才可爱,只有关注蚂蚁才不觉得悲哀。”万事万物,有大有小,装到诗人的心里,才能称出分量。吴兵的诗,我最喜欢是这首《小的,轻的……》:
海是小的
小得一眼看不到边
心里的海
远比眼里的海要大
把眼里的海
放到心里
海是轻的
身体是涌动的
一个“轻”字,掂出诗在诗人心中的重量。时间在诗中留下的痕迹是抹不去的。作为熟悉的诗友,我的阅读肯定与别人有所差异,我虽然不能对吴兵的全部诗艺加以概括,但他诗中呈现的某些奇崛、兀立的句型,常让我感到诧异,我想过该如何更巧妙地处理这些句子。“岁月这根针,穿过的线有多长,线上穿得又是些什么(《岁月的针》)。也许顺畅的表达和天衣无缝的剪辑,并不是他诗艺所要求的,同样,若想在诗和诗人之间达成某种和解,也是很难做到的。毕竟每个诗人的风格不尽相同。
再次见到吴兵,是他刚从重庆书市上飞回来。那晚我又住到了他玉函路的家里,本来想交流一下对他诗的看法,我酒喝了不少,他也累了。吴兵赤膊爬在桌子上龙飞蛇舞练起书法,我从一堆废纸中拣了几幅,有些惊奇:“还写得真不错!”一听这话,吴兵来劲了,哈哈大笑:“好吧!”忙着盖印:“送你一幅。”过去是围棋,现在是书法,还有诗,吴兵在生活中总能找到乐趣。
写于2006年
- 上一篇:上一篇:「随笔」李如德 ‖ 虎头要塞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罗艳 ‖ 感恩有你,公益路上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