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梁方苏 ‖ ​老运河畔创业记

来源:本站    作者:梁方苏    时间:2025-02-26      分享到:


电机厂在济宁市算不上大厂,职工最多时也不过千余人。但它算得上一个老厂,从1958年正式挂牌建厂到现在,已整整一个花甲;如果再追溯到与它有着渊源关系的老济宁发电厂(济宁电灯公司),其历史将更为长久。其间虽然经过几次厂址搬迁、企业更名,并在国家企业改制大潮中实行了公司化;但其肌体内依然遗传着老电机厂的基因。与济宁其它一些较早的工厂一样,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诞生和起步于老运河之滨,企业的发展与运河有着不解之缘。

大运河的开通确实对济宁经济发展起过重要作用,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济宁只是一个以商业为主的,典型的消费型小城市。虽有江北小苏州的名号,但经济结构根本无法与苏州相比。能代表现代经济的工业少得可怜。在老一代人记忆中,只有散落在运河两岸的振业火柴厂、玉堂酱园、济丰面粉公司、济宁电灯公司、新祥打蛋厂、永顺铁厂等屈指可数的几家才可算作做工厂,其余的都是些杂七杂八的手工业作坊和小买小卖的商铺。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注重地方经济发展,兴办工业企业成为重要的发展战略。老运河两岸毕竟是济宁经济基础之地,城市工业化改造将从这里开始。上世纪五十年代,通过实施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造政策,运河两岸的工厂逐渐多了起来,既有新建的国营企业,又有扩大了规模公私合营企业,还有合作化的手工业联合企业。行业涵盖了机械、纺织、化工、轻工、等等。

1958年,国营济宁电器厂(后更名为电机厂)的牌子挂在了市区运河中段东岸新街口的一片院落门前,与古色古香的东大寺隔河相望,向北不远就是老运河那道漫漫的河湾。58年正值大跃进时期,全国上下形势虽然有些冒进,但也促成了许多亟待发展的中小城市基础工业的上马。电力应用是工业发展的二次革命,可在当时济宁市乃至济宁地区电器制造是一项空白,没有一家工厂能生产制造电动机、变压器,缺乏了现代动力设备何谈工业的发展。当时济宁市第一大厂(火柴厂)有的车间还要靠人工摇大车。这促成了济宁市党、政领导下定决心,要建自己的电器厂,生产电动机。市委派出一位委员专抓此事(电机厂老人都称他罗政委),组成班子筹建电器厂。

运河东岸新街口,是济宁电灯公司所在地。电灯公司建立于1918年,距今已有百以上历史。公司的发电厂全市闻名,它东濒小洸河,西临老运河,建厂时就是看中了市区河网的给、排水之便。发电厂装备有蒸汽发电机组,锅炉的烟筒高崇,周边十几里外都可看见;一早一晚按时鸣响汽笛,为全市人民报时,整个市区都可听到。在钟表缺少的时代,市民们常以赖汽笛声掌握时间。但它的发电能力仅可供济宁城区照明,规模很小。尽管如此,可在电力、电气技术方面,是济宁的翘楚。济宁要发展电器工业,自然想到这难得的一点工业基础,于是老电厂的维修车间成了创建济宁电器厂的基地。起初电器厂筹建人员和老电厂职工还混在一起,后来新发电厂在市区西南运河畔建成,老电厂的一些厂房、设备、仪器仪表和部分员工便留在了新建的电器厂,这棵工业幼苗将在老运河滋养下逐渐长大。罗政委兼任第一任厂长和党支部书记,老电厂工人工程师老秦担任副厂长,在电工技术方面他具有很强的实践经验。至此电器厂筹建步入实质阶段。

在建厂的诸多条件中,职工队伍是最主要的。特别是技术工人队伍,需要的人员多,技术工种复杂,专业技能要求高,一时难以满足。筹建领导班子决定分步解决;一是由上级协调,从省内其他老的电器行业,抽调专业技术工人支援济宁电器厂;二是在本市国营企业调配部分技术工人;三是招收本市可适应电器生产的手工业工人进厂;四是招收青年学生,培训各工种学徒。体制上的优势和跃进的东风,促成事情较快办成。不久各路人马云集在古运河畔的电器厂大院。有济南、淄博等地调来的五十名技术工人,他们是电器制造方面的骨干技术力量;有河北籍的传统铸造行业的翻砂师傅,有本市机加工、电气焊、钣金、锻造、钳工、木工等各类技工。人数最多的是百十名新招学员,他们多是离校不久的初中毕业生,朝气蓬勃。(电机厂历史上被称为“老58”)。当时我们国家建设工厂多学习苏联模式,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一个百十人的小厂也要工序完备、工种齐全。电器厂的初建考虑得也很细,电动机要生产,变压器也要生产,各工序都要配套成龙。近百名学生分配到各个工序,并派往上海电器厂家培训,技工老师做领队共同前往。大家乘上南去的火车,头次出远门的小青年兴奋得很,在飞驰的列车上难抑激动心情,不由地诌起诗来:“乘上飞奔的列车,下江南兴高采烈。大上海学习技术,为的是家乡建设。放下了书包课本,挥动起榔头打铁。待到学艺凯旋归,运河岸边创大业。”你一句我一句抒发着个人的情感和决心。或许这不能算作诗,但却是内心而发,以致于在电机厂老一代职工心中留下了深刻记忆,多年后大家还能背诵出来,作为笑谈。

学员们被分到了上海数家电机厂、电器厂学习。有人民、五一、革新、跃进、南洋等厂家;分别学习铁芯制造、绕组制造、绝缘处理、转子铸铝、电工总装,检查试验、模具加工、模型制造等专业技术。那时中国刚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风气淳朴而又新颖, “全国一盘棋”是当时十分响亮的口号。上海的工人师傅真诚地对待各地到上海学习的人们。他们称从山东济宁去的这帮学生为“小山东”,热情耐心地传授技术。

在济宁新厂的筹建工作也在紧张进行,带队实习老师因工作需要提前返回参加新厂建设,整理厂房,排列工序、安装设备。所谓新厂仅厂门悬挂的牌子是新的,其余厂房、车间、办公室都是老电厂旧建筑改造;设备则由市工业办从市属企业统一调配,旧的多,新的少。济宁电器厂是在极简陋、艰苦条件下起步的。这还不是最艰难的,当去上海学习的学员们返回厂时,已是1959年。这时新中国发展中遭遇的三年自然灾害和经济困难已经来临,对济宁电器厂这棵刚萌发的工业幼苗构成最大打击。工厂还没正式生产就面临着是上马还是下马的生死考验,下马则前功尽弃,上马则困难重重。没有后续资金的投入,工厂将如何开展生产?几百多名职工将怎样生活?此时此刻,领导者的决心和决策是至关重要的。厂的罗书记和市领导商定,济宁电器厂不能下马,想尽千方百计也要保住电器厂这个有希望的企业。形势所迫厂里不得不精简人员,领导做了精心安排,决定重新整顿职工队伍和企业内部资源,保留骨干力量,多余人员尽量调往轻工、商业、服务等单位。老师恋恋不舍地送走了相处大半年的徒弟,告诉她们待形势好转后要重新回厂。留下的同志,则一边开展生产自救,解决工资和生活问题,一边坚持企业新产品开发和生产的既定目标。他们不愧为技术骨干,工作中各个工种都努力发挥其所能。电工积极承接济宁地区各种电动机、变压器维修和电气工程项目;机加工主动联系农机配件加工,自制打面机承接济宁市民的粮食加工;钣金、锻造、铸造车间也根据市场需求,利用废旧材料加工成农具、生活用具,拉起地排车到集市去卖。市里曾分给厂一块待用农闲地,厂里组织职工轮流到那里种些杂粮、蔬菜,饲养猪、羊,用来弥补职工食堂粮食和副食品供应不足。最困难的时候,厂里借船沿运河南行,到南阳湖捞一船水杂草,和面蒸成菜窝窝供职工充饥。

尽管生活艰苦,全厂职工把大事始终挂在心头,那就是尽早制造出咱们济宁自已的变压器、电动机产品,让济宁大地从此有自己生产出的马达欢唱。但企业资金匮乏,设备能力欠缺,原材料供应不足的困难毕竟摆在面前。处于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电器厂职工心里十分清楚,不能向上级讲条件,只有充分发挥人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全厂干部、的潜力,才能创造条件攻破难关。厂领导组织动员,深入现场鼓舞士气;供应人员积极协调材料进厂;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团结协作,开动脑筋,挖掘设备潜力,调整工艺方案,开展技术革新,一套套匠心独具、经济实用的自制工装、模具,在新产品试制中发挥了作用。终于,由济宁完全独立制造的首台工业变压器、工业电动机,在国家经济最困难时期,诞生在运河之滨。那是完全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产品,凝聚着济宁电器厂职工的心血;一张消瘦的脸上呈现出成功的喜悦,大家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就像工厂大门面对的运河水不停息奔向理想的远方。

1962年,国民经济形势有了好转。在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指导方针引领下,电器厂进入了发展的春天,幼苗成长为一棵小树,茁壮地挺立在运河东岸。前期全厂职工的顽强坚持和积极努力没有白费,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赢得了国家重视,企业被指定为JO系列三相异步电动机生产厂,就此正式更名为山东济宁电机厂。原主要产品之一,交流变压器转给其他厂生产,济宁又多了二电器、三电器等其他厂家,在他们投产过程中电机厂给予了无私的支援和帮助。

1963年后电机厂的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在市政府协调下,位于小闸口桥头东的逢春戏院改造为电机厂的南厂区,冲压车间、钣金车间、铸造车间相继改建而成。困难时期调出的同志陆续回厂,又新进了许多复转军人,还不断分配进高校毕业生充实工程技术人员队伍。电机厂已初具规模,但从没有停下发展的步伐,继续发扬着艰苦时期形成的奋发图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戮力前行。六十年代中期,一座红色的品字形的综合办公楼,又矗立在运河东岸,三层的主体两层的副搂方方正正,运河湾一泓绿水在楼前静静流淌。这是电机厂职工一砖一石搬运,一锹一镐挖掘,历时一年盖起来的,解决了工厂办公和外地职工的住宿困难。在后来的一段特殊时期,它成了济宁一座颇有名气的大楼。

进入70年代,济宁工业再一次快速发展,电机厂乘势前进。原厂址已容纳不下工厂的生产规模,至此电机厂依依告别运河东岸这片诞生之地,选择了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走向了新的里程。不仅电机厂,还有很多兄弟企业,在那个时代我们曾一起在运河岸边这片热土共同创业、谋求发展。为济宁市的经济转型、工业发展、人民福祉做出了巨大贡献。以各自的特色,书写着各自的故事。有的已光荣地完成了历史使命;有的奋力进入了发展的新时代。这是济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