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李昌杰 ‖ 悦享银龄读书会·文苑(散文篇)
肉盒子
李昌杰(任城)
在鲁西南乡间,有一种小吃,承载着无数人的乡愁与记忆,那便是“肉盒子”,一个听起来就让人心生亲切的名字。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段段温暖的故事,一丝丝萦绕心头的乡愁。
记得小时候,每当夕阳西下,炊烟袅袅升起,母亲便会开始忙碌起来,为我们制作那美味的肉盒子。她精心挑选优质的小麦面粉,用那双巧手将烫面和冷水面混合,根据季节的变换调整着比例。这一步骤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母亲对食材的深刻理解和对口感的极致追求。
馅料的选择同样讲究,新鲜的猪肉、大葱、姜末,还有母亲特意为我们加的鸡蛋。制作肉盒子时,母亲总是那么专注而细致。她将面团擀成薄片,抹上馅料,从一端卷起,两端捏实,形成长条形的面胚,再擀成扁平的椭圆形或长方形。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母亲将满满的爱意也包裹进了这小小的肉盒子里。
煎制时,平底锅里滋滋作响,肉盒子的外皮逐渐变得金黄酥脆。母亲总是小心翼翼地翻动着,生怕火候不够或过了头。那火候的掌握,就像她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恰到好处。
每当肉盒子出锅,我们总是迫不及待地围坐在桌旁,大口品尝着这美味的佳肴。它既可当菜又可当饭,老人小孩都喜欢。那一刻,家的温馨与幸福在舌尖上绽放,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美好起来。肉盒子的美味不仅仅在于它的口感酥脆、味道鲜美,更在于它所承载的那份亲情与回忆。每一次品尝,都能让我们想起那些与母亲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想起那些无忧无虑的童年岁月。
如今,虽然我已经离开了那个充满回忆的小村庄,但每次回老家串门,总能看到老年人煎肉盒子吃的场景。那些农家饭馆也将肉盒子当作一道特色菜肴上桌,吸引着四面八方的食客。每当品尝到这熟悉的味道,心中总会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那不仅仅是对美味的怀念,更是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怀念。
肉盒子所承载的乡愁与记忆,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寄托,更是整个社会的文化记忆。它见证了鲁西南乡间百姓的生活变迁和文化传承,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通过品尝肉盒子,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份来自乡土的温暖与力量,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和身份认同。
故乡济宁
王勇(任城)
春日,我漫步黄浦江畔,南京路步行街的钟声勾起我对故乡济宁的思念。这钟声与家乡声远楼的呼应,让我不禁想起故去的父母,和承载我前半生的那片土地。
济宁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人们谦逊有礼,美德代代传承。记忆里,故乡的月光洒在京杭大运河上,波光粼粼。河畔的大槐树宛如忠诚的守望者,静静伫立,见证岁月变迁。小时候,我常和小伙伴们在大槐树下捉迷藏,那粗壮的树干便是绝佳的藏身之处。
声远楼的钟声,唤醒了这座城市的每一个清晨;竹竿巷等老街的石板路,留存着我童年的足迹;浣笔泉边,似能看到李白挥毫;太白楼承载诗仙豪情;铁塔寺的铁塔默默守护着故乡……这片土地,孕育了无数传奇。梁山好汉的故事在这里流传千古,他们的行侠仗义、替天行道,成为民间不朽的传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坚守正义、心怀侠义。铁道游击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活跃于鲁南大地,他们的英勇无畏、机智果敢,为民族解放事业立下赫赫战功,那些热血沸腾的战斗场景,早已融入故乡的血脉。
如今,故乡的蜕变,不仅是建筑与交通的更新。一项项利民政策精准落地,这是政策归心,更是民意所为。政府倾听百姓声音,无论是改善民生的福利举措,还是扶持本土产业发展的政策,都实实在在地提升着居民生活质量。
城际高速公路像一条条银色的丝带,穿梭在大地之上,高架桥高高耸立,在空中交织成流畅的线条。这些交通要道,不仅让城市的脉络更加通畅,更让远行的游子归心似箭时,能以最快的速度回到家乡的怀抱。而济宁大安飞机场的投入使用,更是为故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一架架飞机呼啸着冲向蓝天,又平稳降落,承载着南来北往的旅人,让故乡的天空不再寂静。
老百姓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夜晚,站在高处遥望远方,城市的灯火璀璨夺目,不再是记忆中那星星点点的模样。因为交通的便捷,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也贴得更近。同一片天空下,大家共享着时代发展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故乡的变化日新月异,但乡音未改,乡情依旧,那些熟悉的人和事,永远是心中最温暖的港湾……
“神兽”出笼喽
李冰(任城)
“神兽”出笼喽!看着白花花的“神兽”,我总是自得,它盛载着我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神兽”或“神虫”也叫圣虫、升虫、剩虫,是胶东过年面食必做之饽饽。原本取其“剩”“升”之意,寓意来年粮食有剩余,日子步步有高升。后来,新婚、大庆、乔迁、升学,人们都用面粉做成“神虫”的样子或供奉,或聚而分食,讨生活繁荣高升,取一个祈求之事皆称心如意的彩头。
而今,年节之时人们依然依据自己的想象做着“神虫”,有的做成蛇,有的做成刺猬,有的做成龙,还有的做成虎面蛇身等形状。“神兽”形状不同但都口含硬币,大的供在财神和灶神的祭案上,小的放在米缸、面缸、粮囤、钱柜和衣橱里,以祈求财物增多,使用不尽。
我们这些定居在外地的胶东人已有了他乡异地的烙印,但也会做些小兽,主要是为了应景。形似,寓意在;过年的味道儿在;美好的意愿在。不过,少了熏染的机会,复杂的做不了,简单的还能捏出几样。
现在,寒假时的闲暇时光多了,我有了“讲究”的精力。在暖暖的日子里做点刺猬、兔子、青蛙、猪头、“神虫”,不用色素,只象征性地用这些小玩意增添新年福乐的气氛,图个吉利,讨个喜庆。慰年,慰人,慰心。
做“神虫”是最费功夫的。单单莲花座就要用梳子压出花印,再用剪子分出莲花瓣,接下来用手指逐个捏出莲花尖。开始做虫身了,做虫身讲究一手握头,一手均匀用力滚出由粗到细的面条。“神虫”盘好后,开嘴、含币、捏鼻、安眼、剪耳、剪鳞角……最后,把“神虫”安放在象征团圆的莲花座上等着上屉。这时,哪怕只是瞅着,也是一种满足。
“神兽”做好了,心中的期盼就浓了。当新年哈哈大笑着跑远了,二月二也要到了。在这个龙抬头的日子,“神虫”要被家人吃掉。“神虫”进腹,人们的身体便坐进了一尊护佑的神。保佑的是团圆有余,是节节高升,是求学易得,是健康长寿,也是诸事顺遂。
家乡的味道
金红义(鱼台)
三年前的春天,晨光照在大地上,我带着简单的行李走下了长途客车。久居外地,走在老家县城的街道上,自然感到格外亲切。
这次回来,我盼望着能散步在家乡的田野,沐浴暖曦的阳光,和风拂面,去寻找叶子像小葱一样的“贼贼蒜”。贼贼蒜学名野葱,兼具蒜和小葱的香气,可以入药,有散寒、消肿、健胃的功效。“贼贼蒜”是家乡人对它的通俗叫法。家乡的土地经历过寒冬的封冻,又经过春风的融化,已经变得很松软,用手轻轻一提贼贼蒜的径叶,那白色蒜瓣状的根就会从泥土里露出来。把贼贼蒜切碎了和在面里做成锅饼,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那是令人向往的孩童时的味道。
看看表,盘算着农村老家来接我的车到这里还有一段时间,就沿着街道随便走着,四下观望,感受着家乡的日新月异,不觉已到城区的边缘。忽然空气里飘来了一阵贼贼蒜的清香,一时间,我以为自己出现了幻觉,抬头望去,原来在前面不远处一间小店门口,有一位中年妇女正在把蒸好的锅饼放在竹篮子里,蒸汽环绕在她的周围。
一定是贼贼蒜锅饼!好奇心促使我快速走过去,站在那里直直地看着。这是一个用大铁皮油桶制成的灶,上面放一口大铁锅,铁锅下面的柴火还冒着袅袅的炊烟,贼贼蒜锅饼的颜色和气味令我目不转睛。这位中年大姐可能看到了我眼神的怪异,不禁上下打量了我一番,用她那极为亲切的家乡口音问我:“大兄弟是刚从外地回来吧?”
“是啊,在江南工作二十几年了,有一年没回县城西面四十里的农村老家了,现在老家中有喜事就回来了,今早刚出车站到这里,忽然就闻到一股熟悉的贼贼蒜香味,多么亲切的味道啊……大姐,贼贼蒜锅饼可以卖给我一个吗?”
“不卖。”大姐笑着说。听大姐这么一说,我失望地摇摇头,转过身想继续沿着街道往前走。
“不卖,但是你可以吃……”我惊喜地转过身来,大姐已经爽快地拿了一个冒着热气的贼贼蒜锅饼递到我面前。
“大姐,你这一锅也没蒸几个锅饼,我哪能要你的呢?”我摆摆手 ,既感动却又很难为情。
“吃个锅饼吧,大兄弟,这是我们自己蒸来吃的,不是用来卖的,你大老远的回来,到了县城就到家了。别客气,贼贼蒜锅饼刚出锅,来尝尝鲜吧!”大姐诚恳的语气和眼神令我无法推让,于是便接过了大姐递来的锅饼。
刚出锅的贼贼蒜锅饼香气扑鼻,刺激着我的味蕾,回味无穷。这是家乡的味道,蕴含着那份纯朴情感,这种味道令我感动,眼眶瞬间湿润。
从此以后,在外漂泊的日子里,我时常想起家乡贼贼蒜锅饼的味道,想起那位和蔼可亲的大姐的笑容。而今又到春天,家乡的绵绵细雨飘洒在大地上,片片花瓣飘落在道路边,而家乡贼贼蒜锅饼绵柔而令人心醉的味道却一直飘在我心里。
换豆腐
李瑞华(梁山)
记忆中,小时候将我叫醒的,不是鸡叫,也不是闹钟,而是换豆腐的吆喝声:
“换豆腐——啵!”
听这声音就知道是邻村的孔宪同来了。他推着胶轮车,一边走一边拖着长腔吆喝。
换豆腐的人推着小车在街巷慢悠悠地走,他要为刚起床的乡亲留够起床和去瓦罐里盛豆子的时间。
果然,陆续有木门“吱呀”打开。乡亲们端着一小瓢豆子寻声而来,不到一袋烟的工夫,卖豆腐的小车被围了起来。
喜欢买他豆腐的原因,除了他的豆腐干净、煮起来筋道和从不缺斤短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秤完豆腐后,再象征性地拉下一块来,放在端豆腐的大碗里。
“你家人多,再不够吃哩,多给你点,吃好了下次再买。”
“不用不用,够啦够啦,你看看,还多给!”
一边伸过碗去,心里充满了欢喜,而这份被看重的举动,就伴随了一天的好心情。
下次,乡亲们还专门买他家的豆腐吃。
除了换豆腐,“豆腐渣”对我们也很有诱惑力。
在胶轮车上的一个大铁盆里,用白纱布盖着,并不吆喝,大家一看就知道是什么。
小时候挺纳闷,好好的豆腐,加上一个“渣”字,能吃不?
其实,我想错了,到了母亲手里,这豆腐渣可以变成独特的美味。可以放上干辣椒、花椒面炒着吃;可以蒸成豆腐窝窝,也可以做成臭豆腐渣来吃,味道也是很独特鲜美。臭豆腐渣虽然少了豆腐渣的鲜味,却多了一分咸辣、一分腌香,还可以长期陈放。
在县城定居后,很少吃到豆腐渣了。前年在梁山宋街的一家老味煎包店里,吃到一次免费赠送的豆腐渣。当时,同行的伙伴都不知道这小吃为何物,我心里窃喜,这不就是久违的豆腐渣吗?我问老板,这东西从哪里可以买到?老板只是笑笑,并没有回答。
不过,因为这道风味独特的免费小吃,那家的老味煎包卖得很火。
煎饼的变奏
张悦(兖州)
我是一个喜欢守在锅边的人。
小时候最爱看姨妈摊煎饼:面粉加水搅打成粘稠的面浆,盛一勺倒进锅里,用小木板轻轻一转,一张煎饼就做好了。姨妈手里的小木板像是一个作画的工具,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姥爷的牙不好,煎饼都是做给姥爷吃的,“帮厨”的我会把煎饼叠起来,圆形的煎饼对折两次再摆盘,煎饼的薄边就像是蕾丝花边一样,十分漂亮。
姥爷喜欢用煎饼蘸蒜泥吃,说这样吃又爽口又顶饱,我则喜欢给煎饼里面卷上满满的菜,可口又满足。姨妈偶尔也会给煎饼里面放上切碎的花椒叶,煎饼就拥有了特殊的香味,曾经被花椒树扎过手的我讨厌一切和花椒有关的东西,但花椒叶煎饼的味道却让我怀念至今。
软软的煎饼里是姨妈对姥爷的孝敬,也是我叠煎饼时初涉厨艺的样子。
一直以为天底下的煎饼都和陕西煎饼一样是软的,直到我成了山东媳妇。
第一次吃小米煎饼的时候,总体感受就是两个字:费牙。吃煎饼的时候要牙齿和手一起用力,一定要在没人和你说话的空当抓紧咀嚼,要不然有人找你说话的时候,煎饼难以下咽进退两难。酥脆的咸煎饼总会掉一地的碎渣,还会粘在口腔里难以掌控。
无论爱不爱吃,我都喜欢看食物从生到熟的过程。
山东煎饼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形似荷叶,薄软如纸,传统的摊煎饼工具是一张称为“鏊子”的铁板:黏糊糊的面团在烧热的鏊子上滚一遍再抹平就成了一张煎饼。刚做好的煎饼面香扑鼻,回味无穷。
山东煎饼最经典的吃法还是煎饼卷大葱:一大块煎饼对折几下,放上大葱,抹上甜面酱,饱腹感十足。来山东旅游的时候,景区内一般都会有煎饼摊,五元钱一份煎饼卷大葱,实惠又暖胃,将山东人的实在热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软煎饼里是陕西人对面粉的收放自如,硬煎饼里是山东人对饮食的“有容乃大”;软煎饼里是陕西人对枯燥生活的绕指柔,硬煎饼里是山东人对生活的不妥协……
所有种种,皆是我们对现状的热爱和对生活美好的无限延续。
门口的香干
孙彦玲(任城)
我无数次从自家小区门口卖香干的小摊前路过,咽了咽唾液,又无数次从那里走开。直到前几天,当我再次循着醉人的香味,将目光投向卖香干的那个忙碌身影,突然感觉岁月已在她身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时光荏苒,我们都已不再年轻。
两年前的一天晚上,妈妈高兴地打电话给我:“来吃香干,正热着呢,快点来!”吃着妈妈买的香干,我心里美滋滋的,感觉又像是做了一次小孩,被妈妈宠爱。我们娘俩围着一小碗香干,各自拿着竹签,她一口我一口。香干外酥里嫩,麻辣酱汁淋在上面,鲜绿的香菜点缀其间,吃到嘴里喷香。
最后剩下一块,我们娘俩嘻嘻呵呵又相互让了好久。妈妈说:“你吃了吧!”我说:“老妈,还是你吃,我看着你吃。”吃香干的事过去两年了,吃了这一次,却感动了我无数次,幸福了无数次……
大门口卖香干的是我们小区的邻居。一年四季,寒冬酷暑,她每天下午四点钟准时推着流动车出来,她老公六点多钟准时出现,陪在身侧。两口子忙到夜里十一点左右,便有说有笑地收摊回家,十几年如一日。
“香干,我要吃香干!”这不是店家的叫卖声,而是小区里的小孩、大人的口头禅。因为两口子待人温和,大家不由地帮他们做起了广告。吃香干的人多了,卖的香干品种也丰富起来,由原来单一的香干,又增加了火腿、鱼排、鸡柳……微风一吹,香气四溢。
香干只是众多小吃中的一种,但街边小吃摊升腾的烟火气,却似带着神奇的魔力,给人一份源自生活的治愈力量。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张化纪 ‖ 吾家老屋
- 下一篇:下一篇:「随笔」新春快乐 ‖ 与岁月有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