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李如德 ‖ 工分时代
工分时代,这是一个非常熟悉而又十分遥远的话题。工分作为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计量单位,曾经在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虽然过去了半个世纪,但它却给人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广大农村普遍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继而又成立了人民公社。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形成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格局。生产队是最基本的经济核算单位。
怎样计算每一位社员的劳动量,使其所付出的劳动与经济效益挂钩,充分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工分这个时代所特有的计量单位便应运而生。
早期的工分好像食堂里使用的饭票。工分的正面印有不同数额的分值,其颜色也分为红、黄、白等多种。为了区分本生产队与其他生产队的不同,或许是为了防止伪造,在工分的正面盖有生产队长的私人印章或者签名。由于纸质工分不便于保管和统计,后来便逐渐取消了纸质工分,普遍采取了用表格记录的方式进行记工。
由于劳动者的年龄、性别的不同,身体素质的差异,不同类型的人员所得到的工分也不一样。成年男性出工一天计10分,成年女性出工一天计8分,未成年人不分男女出工一天计5分,老年人出工一天分别计6至8分。
不知从何时开始,生产队里立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对于进入成年的男性社员要进行考试,经考试合格后才能确定为10分。考试每年组织一次,在生产队的场院里进行。其方法是将一条麻袋装满粮食,如果应试人员能把麻袋扛起来,考试就算通过了,该社员理所当然的被定为10分。如果应试人员不能扛起麻袋,考试没有通过,该社员就不具备定为10分的资格。考试是自愿参加,不参加者属于自动放弃。
农村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在物资分配上,多数生产队是按照“人七劳三”的原则分配,即人口占七成,工分占三成。也有的生产队是按照“人六劳四”原则分配,还有少数生产队则按照“人五劳五”的原则分配。这种分配原则也是允许的。
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工分、工分,社员的命根”。在那个靠工分吃饭的年代,这种说法一点都没有夸张。农民的工分就像工人的工资,没有工分就没有收入,别说过上富裕生活了,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人们风趣地说:“够不够,三百六,粮食不够地瓜凑”。由于地瓜的产量高,五斤地瓜折抵一斤粮食,农民要想吃饱饭,必须大量种植地瓜,一时地瓜也就成为农民的主要食品。
在生产队里挣工分最多的是饲养员,饲养员一天到晚待在牛棚里,不管刮风下雨,天天算满勤。为了多挣些工分,不少学生利用假期时间打青草交给生产队里喂牲口,队里按照青草的数量换算成工分。社员家里积攒的农家肥,生产队里定期组织人员收取,按照肥料的数量质量换算成工分。在那按工分分配的时代,很多事情都可以用工分说话,与工分挂钩。社员加班加点,可以得到加班工分。落实对现役军人家属的优待政策,赤脚医生加班巡诊防疫,理发员利用业余时间给村民理发等等,都可以得到相应的工分补助。
社员劳动一天的价值是多少,这是一个不确定的数字,不同的生产队,在不同的年份都不一样。有的社员是“亦工亦农”,其身份属于农村社员,却在企业或单位上班挣工资,所挣工资每个月交给生产队六元,生产队每天给其记10分。这种交换方式,交钱的人认为合算,社员们对此也没有意见。
一个生产队就像一个大家庭,生产队长就像家长,是生产队里的带头人、当家人。生产队里的大事小事队长都要管。生产队长是社员选出来的,大家当然都服从队长的管理。社员参加集体劳动,经常会出现热火朝天的场面,人心齐泰山移,人多力量大,集中人力物力确实能办成一些大事。在生产劳动中,也存在一些形式主义,大呼隆,出工不出力,工作效率低下的现象,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当时提倡“要交齐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才是自己的。”应该交给国家的公粮,生产队会挑选最好的粮食,颗粒不少,如期上缴,对此社员群众也没有怨言。剩下的粮食,剩多多分,剩少少分。不管分多分少,社员心里还有最后一张底牌,就是每人还有二分自留地。自留地里的收成一般都比较好,而且不用交公粮,也没有提留,收多收少全归自己。
生产队里除了分配粮食外,蔬菜、瓜果、食油、棉花等等,凡是有价值的物资都要进行分配。每年年底,生产队要进行一次决算。社员们辛辛苦苦干了一年,自己家到底是得钱还是需要向外拿钱。能得到多少还是向外拿多少。这是社员最关心的问题。一切都是未知数,只有会计公布账目之后才能知道。这一刻,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为了让社员增加些收入,生产队里总是把其他经济副业的收入贴补进去。有些挣工分多的家庭能得到分红,那些缺乏劳动力的家庭则需要向外拿钱。需要向外拿钱的家庭,一般都有人在外单位挣工资,被称之为“来元户”。不管得钱的还是向外拿钱的家庭,钱的数量都不会太多,比较多的也就是二、三十元。有一年农业收成较好,一农户家里共有8口人,其中有6个劳动力,年底决算时得到分红86元。这个数字,在当时非常可观,曾一时引起人们的热议。
工分制在广大农村先后实行了二十多年,对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分到了各家各户,农村集体经济不复存在,工分也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作用,自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包容 ‖ 三月的田野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廖静仁 ‖ 崖塆那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