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胡昭穆 ‖ 青竹育节早 凌高亦虚心——序《青筠诗稿》
书桌上放着本电脑打印书《青筠诗稿》,是我中学时同窗楊位俭(字子廉)先生刚用快递发来的。阳春三月,能得以分享老同学翰墨文香,真有种“未饮心先醉,佳醪新酿成”的感觉。但书中还附一便函,约我“劳神为序”。这猛地又使我有些措手不及,老学长压来的这担子,对我这“体型”——只会写点白话诗的人来说,未免太超负荷了。好在他知我甚深,能很体谅地帮我减压:“‘体分古今,诗无新旧’,咱都还属草根,不必太讲究雅怀、雅言、雅韵什么的,‘实话实说’就行了”。老学兄的贴心慰勉,一时使我想到许多:兄友弟恭,学长等同良师哪。孔老夫子早给读书人定下规矩了:“有事,弟子服其劳”。
子廉兄这次发我分享的,是他第二本诗集。开卷读之,觉得比第一本《临湖吟草》,无论是视野宽度、题材广度,还是意涵之深度上,感到都更上了一层楼,其使人产生的新鲜喜悦心境,可用“相逢哪得无诗句,此时江南正开花”来形容。看《野望》一诗:“南坡麦浪接湖隈,款款啣泥劳燕飞,收割机喷麦浪雨,谁家村妇采桑归。”多么舒展、亮丽的一幅湖滨沃野丰收画——忙忙碌碌美滋滋、喜气洋洋者也。《诗稿》中此类格调,氛围的诗很多,用时髦网络语言说,都很“阳光”。
笔者以这种心境、视觉评价这本《诗稿》,也许会有人不很赞同。因曾有种认识,说我们是东方古国,其审美观崇尚柔、暗、静,喜欢歌咏星、月、夜色等,所以古诗词应属"月亮文学"。然子廉兄与当下许多诗家一样,已用创作实践证明:这不无道理,但太片面、绝对且表面化了。大自然有千姿百态,世上人有七情六欲,得意与失意,艳阳天与冷风凄雨天,其“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但关键是看作者的思想境界。千古佳作《岳阳楼记》中绘声绘色地描写了那么多景,抒发了那么多情,但作者最高超之处,就是将那么多铺垫最后都整合、聚焦成了一个最提振人心的大亮点:“求古仁人心”,“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子廉兄等当然远非“古仁人”,但“心向往之”。他躬耕杏坛多年,不仅爱听读书声,而且是家乡事、国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本《诗稿》中有许多对节庆、盛事的吟诵。特别是 "抗疫之声"专辑,收录了数十首有关诗词,可从中窥知:在那个“元宵有月却无灯,疫患翩翩闹末停”的特殊日子里,他虽然只是位古体诗词爱好者,但并未像某知名作家那样,坦坐在别墅里只将其笔触伸到阴暗角落搜索,而是以仁者之心,祈天佑中华;以士人之责,咏群策群力抗疫之战,颂“逆行”的一线战士、英雄。其思想境界之高低、明暗、不已昭然若揭吗?
子廉兄其人其诗确正能量满满,很是阳光,但你通读其《诗稿》,却没有一首是以文造意的“万花筒”,或类似宋代道学家之“语录讲义押韵者”类诗作,而是诗味浓浓,既淳厚质朴,又灵动出脱。如《梨花吟》:“带露梨花满树开,清风不语送香来,如霞如雪洁如玉,嫁与春光不染埃”。花“不染埃”,诗也毫无世俗气。有道是:“文章学问老更醇”,这当就是“醇”的表现吧。而其抒情言志诗,似更显“醇”:如《读诗偶得》:
相逢每每说诗魔,
欲与华笺对咏哦。
毫末风涛醒世事,
胸间雨露润山河。
昂首总在樽中酒,
旷达无非绮梦歌。
叹嗟驹光如矢过,
一时何许恨蹉跎。
胸襟旷达开阔,情感浓烈激昂,挥笔泼墨豪放大气,立意高远而不失谐趣;字斟句酌,表述精准,又毫无刀斧痕迹,能不令人一咏三叹?
我国是诗的国度,盛唐时更达到高峰。但偏有唐人说:“词赋文章能者稀,难中难者遇对诗",原因何在?就在越是高手,越能"深解其味"。诗是抒发情感的,而情感万紫千红,千变万化。能把人的即时情感敏锐地扑捉、提炼、雕琢成短短几行诗面世示人,这功夫不确需了得?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而子廉兄“笨鸟”先飞,算来已磨了六七十个年头了。且他之磨,不是滑冰,一味追风赶潮,而是仿效先贤时俊,"行万里路,读千卷书”。首先,他对读书卷之书一向都很下功夫。执教数十年,又多次到高校进修,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早就成一方名师,经常参加高考语文科阅卷。今年山东省正搞一项浩大文化工程:编纂《诗藏》,他被选参与了《枣庄市卷》的整理、编纂工作,这若没较高学养是难以胜任的。我们读这本《诗稿》及其它诗文,就可知他洗练文字,用之叙事、状物、抒情的功力之深。而对“行万里路”,他也未稍有懈怠。特别荣休后,可以说足迹已踏遍天南地北。《山水行吟》一辑,生动、具体地诠释了 “诗是诗人心灵的旅行”这一诗坛金句。再之,凡有心人大概都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贾平凹写过篇散文《读山》,这原不过是古人所倡“读无字书”的缩写版,但一下便使“读”字的用场泛化了。出现了诸如赛场、情场上的“阅读比赛”、“阅读倩影”等新词语。我和子廉兄常在微信闲聊,其共识是:若从这层意义说,古今所有山水诗、咏物诗等,都可称为“读”后感。此本《诗稿》中这等“读”后感很多,写得都可圈可点,如《登黄鹤楼》《登西塞山》等就属上乘之作。有古人说:“学诗混如学参禅”,若修为功夫能达到“看山是山又不是山”的境界,写诗就可“等闲拈出便超然”了。子廉兄虽不大信奉“参禅”说,但在化外物于内心方面,显然是下了功夫的。
而由此也顺便为《青筠诗稿》稍作“释名”。此本《诗稿》中虽咏竹的诗词不是很多,但都知竹寓意不凡,它“是竹又不是竹”;因其有节,生能广地域,长可全天候,不仅可观赏、可作材用,更是种民族传统文化的符号。故作者以“青筠”命名之,就是为彰其仰慕,促其自洁,激其自励。子廉兄和我等属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四零后”,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及新中国阳光雨露滋育,从小就背熟、记牢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古训。迈入盛年,经岁月雨洗风筛,体格上虽难有青竹的坚挺,但还是较有免疫力的。而至世事、公行皆抛锚的老年,这对一般人来说,就再难以放飞坚实的自我了。然子廉兄在职业班船停泊后,仍驾起人生之舟摇桨续航。他诗、书、画三栖,积极参加各种文化和公益活动。特别是与几位知心诗友一起,发起成立了“滕州市诗词学会”经常组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使学会荣获了中华诗词学会颁发的“天籁杯”及全国先进单位称号。而本书《青筠诗稿》当是其又一硕果。今《诗稿》即将付梓,笔者受老学兄重托属文以序,吟其诗,近其人,内心中又徒增诸多感佩。临此即将收笔之际,更是千言万语齐涌心头,但愧才识之不足,及篇幅所限,诚难尽表,见《诗稿》有“联赋选辑”一栏,受其启发谨草拟对联一副,以略表对老学兄才德的景慕,並诚谢其信任与厚爱:
攀乎峰,荡乎波,乐山乐水仁且智
仰于天,俯于地,放怀放歌慨而慷
二〇二五年孟春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廖静仁 ‖ 崖塆那地方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王相雷 ‖ 春,温柔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