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翟士峰 ‖ 二月二,料豆香喷喷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每年到了农历二月初二,这句童谣便会在我耳边响起,随之弥漫开来的,是那香喷喷的料豆味道,和老家那段温暖又难忘的岁月。
记忆中,二月二前夕,母亲便开始为这个特别的日子忙碌。母亲会早早地挑拣一些好的的黄豆,那些黄豆颗颗饱满,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淡黄色的光泽,像是藏着无尽的期待。母亲仔细地将黄豆倒入竹篮,用水清洗干净。然后,把洗好的黄豆泡在水里,等到黄豆完全泡涨为好,把泡好的黄豆放在阴凉处沥干水分。同时,还要准备一些闪着光泽的沙土,晒干准备着。
到了二月二的头一天,就要开始准备炒料豆了。父亲会搬出家里那口略显陈旧的大铁锅,架在炉灶上。炉灶里的火被父亲用干柴和玉米秸秆点燃,红彤彤的火苗舔着锅底,映照着父亲满是笑意的脸。这火,带着家的温度,也拉开了二月二热闹的序幕。
等父亲把锅烧热,母亲先把预先备好的沙土倒入锅中,等到沙土烧到一定火候,再将泡好的黄豆倒入。父亲用一把长柄的铲子不停地翻炒着黄豆,动作娴熟而又专注。随着翻炒,黄豆渐渐变得金黄,香味也开始在屋子里弥漫开来。这时,母亲会抓一把提前准备好的糖精,均匀地撒在锅中,瞬间,甜甜的香气与黄豆的醇厚香味交织在一起,弥漫了整个厨房,让我和弟弟在一旁馋得直咽口水。
这时,奶奶在院子里喊道:出来出来,看我围的囤大不大。只见奶奶拿着个簸箕,装了满满一簸箕草木灰,在院子里精心地围起土囤。奶奶的动作不紧不慢,那草木灰从簸箕的缝隙中缓缓流出,在地上形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圆圈,像极了一个个粮仓。土囤围好后,奶奶会在中间放上一小把五谷杂粮,嘴里还念念有词,祈愿着这一年风调雨顺,粮食满仓。年幼的我总是跟在奶奶身后,好奇地看着这一切。
等到料豆炒好了,父亲将冒着热气的料豆盛出锅,倒入一个大盆里。我和弟弟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抓,滚烫的料豆在手中来回倒腾,却怎么也舍不得放下。
咬上一口,又香又脆,那甜甜的味道瞬间在舌尖绽放,让人回味无穷。我们一边吃着料豆,一边在院子里你追我赶,欢笑声洒满了整个小院。
第二天到了学校里,同学们都会“炫耀”自家的料豆。大家聚在一起,纷纷拿出自己带的料豆,互相分享、品尝,比较着谁家的料豆更香、更脆。各种各样的料豆,有原味的,有甜味的,还有加了盐巴的咸香口味,每一种都承载着不同家庭的独特味道。
随着时间的流逝,长大后离开了老家。城市的二月二,没有了老家那种热闹的氛围,没有了土灶里跳跃的火苗,也没有了围土囤的传统习俗。虽然超市里也能买到包装精美的炒豆,但它少了准备炒豆的期盼,少了炒豆时的那种热闹,更没有分享自家炒豆味道的欢乐。
每到二月二这天,我总会想起老家的小院,想起父母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想起奶奶围的土囤,想起和小伙伴们分享料豆的欢乐场景。那些美好的回忆,如同这香喷喷的料豆,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都不曾褪色。
二月二,这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先辈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也连接着过去与现在。那香喷喷的料豆,那充满寓意的土囤,将永远在岁月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承载着我们对家的眷恋、对传统的热爱,在岁月的长河中绵延不息。
- 上一篇:上一篇:「随笔」尚振江 ‖ 二月春雨细无声
- 下一篇:下一篇:「随笔」李瑞华 ‖ 二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