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葛峰 ‖ 细雨中的节气
我们中国人的时间不只是简单的数字,还有富有诗意的汉字。48个汉字,24朵生命意象,绽放在农历的时光,定义了四季的轮回,昭示了万物的生生不息。日升月落,寒来暑往,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的沉淀,更是对未来日子的一种期盼。
春分过后,无论是婉约的江南,还是豪放的北国,已是暖意融融,草木茂盛的景象了。“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韦庄的诗句把我们带入了那个气清景明的节气。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这在二十四节气中是唯一的。清明是阳光由明媚走向饱满的过渡,也是庄稼由葱绿走向金黄的开始。
“处处青山烟雾起,焚香祭拜悼先人。”清明是祭拜与扫墓的日子,香案野祭,千年传承。南宋诗人高翥在《清明日对酒》中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慎终追远,饮水思源,难以割舍的亲情,疯长了相思的藤蔓。只要是炎黄子孙,无论身在何方,清明总把我们的思绪引向故乡。流水似的岁月湍急而过,故去的亲人把一生的辛苦化作了坟茔上的萋萋芳草,从此便与青山相依,与绿水相伴。阴阳两隔,生死相别,清明又让我们想起那些悄然远逝而又清晰如昨的日子。回不去的故乡,拧不断的亲情,有清明节在,那棵思念的大树根须就深深地扎在泥土中。
清明的民俗很多,插柳、戴柳影响深远,民谣云:“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节插柳的习俗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避难逃亡,在颠沛流离中,一次,饿晕在荒野。陪伴左右的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重耳执政后,封赏共患难的臣子,唯独忘了介子推。功不言禄的介子推已无意仕宦,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追悔莫及的重耳命人追回介子推,弥补自己的过失。那些立功心切而又愚昧的家伙放火烧山想把介子推逼出来,结果母子二人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在烧焦的柳树树洞里,藏了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第二年,被烧焦的柳树奇迹般地死而复活,重耳便赐柳树为清明柳,要求晋国百姓家家门上挂柳枝,扫墓栽柳,抒发思念之情。从此,清明时民间在门上插柳条的习俗流传至今。人们踏青赏春,常常会头戴用柳条编织的柳环,欣然而陶醉。
清明既有祭扫的悲伤,又有游玩的欢笑。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寻春、郊游是清明的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游子寻春半出城”,即使幽居深闺的女子也可走出家门,感受一下清新明丽的大自然,释放被压抑的青春。陌上花开,闻一闻花香,日子就有了香气。“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宋朝女子的笑声依然回荡在耳畔。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民众过清明节的热闹场景,郊外城中,行人如织,车水马龙。北宋为了让太学生能在清明扫墓、踏青,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天。春风骀荡,陌上花开,那些手不释卷的学子定会开眉展眼,抵暮而归的。
小时候,读不懂大人们扫墓时的忧伤,在最好的时光里,三五结伴,在天地间肆意玩耍,荡秋千、放风筝、扑蝴蝶……有时,在绿意扑面的麦田间疯跑;有时,又在金灿灿的油菜花丛中穿梭。闻着夹杂着泥土芬芳的阵阵花香,踏着松软的土地,做着自己觉得有趣的游戏,总忘了回家的时间。然而,韶华匆匆,转眼间已越过岁月的千山万水。在这个美得令人心悸的时节里,竹篱茅舍,绿树幽篁,是曾经的记忆,也是美好的向往。
没有雨的清明总会带来些许的遗憾,好在,清明是一个多雨的时节。纷纷的细雨,沾衣欲湿,将烟困柳。清明的雨是浓绿的、温暖的,引起人淡淡的乡愁,又带给人朦胧的希望。袅袅的烟霭,裹着杏花的清香,浸着杨柳的绿意,滋润着万物,温润着心田。诗人杜牧,有一首题为“清明”的七言绝句,用方方正正的28个汉字,定义了这个节气的历史内涵。凝固的诗句背后,潜藏着某些令人难忘的瞬间。细雨如烟如岚,牧童淳朴热心,杏花春意闹枝,我们的某种心情被诗人轻轻撩起。从此,清明便与雨水诞生了再也割舍不断的关系。那飘在唐朝上空的绵绵雨丝,打湿了诗人的衣衫,泥泞了行人的脚步,唤醒了茫茫的原野……而今,清明时节的雨丝,穿越了千年的时光,又润泽了我们的心绪,滋润着华夏儿女的情感。思故、感恩,使每个活着的人都得到了精神上“欲断魂”的洗礼,能好好品味光阴中所赐予的一切。
氤氲着雨水的清明使我们走向历史的深处,心中藏有一份思念和期盼,能让未来的日子更加丰满。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李冰 ‖ 香橼经雨晚来香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葛峰 ‖ 入骨相思知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