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李冰 ‖ 黑蜂?竹蜂!

来源:本站    作者:李冰    时间:2025-03-06      分享到:


“甜蜜的工作,甜蜜的工作,无限好喽喂;甜蜜的歌儿,甜蜜的歌儿,飞满天喽喂……“这首歌是我们这代人耳熟能详的电影插曲,对蜂的喜爱可能是因为它吧。一说到甜蜜,就会想到蜂,它还是勤劳能干的代表,是老师形象的代名词。不过,我还认识一种蜂——竹峰。说起来与竹峰的不打不相识,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

旧家是一楼,有两间教室那么大的院子,种着两棵香椿树,为了方便,摘椿芽的竹竿就立在树身上。撑蚊帐的竹竿也立在树身上,竹竿都是大拇指粗细。

初夏,院子里有了嗡嗡飞舞的蚊子,要搭蚊帐了。

一个周六上午,我伸手抽出竹竿,嗡嗡嗡,一只巨大的黑蜂突然从竹竿上离开,在周围飞上飞下,几次向竹竿贴近,好像急于停在竿上。它体形钝圆肥大,长约25—30mm,全身黑色,披着黑黑的绒毛,粗长的触角稍弯曲。全翅紫蓝色,闪现着金属的光泽。三对足粗短。肯定是一种蜂,只是不知是哪一种。也许是体型庞大,它飞行的轨迹肉眼追踪清晰,速度比蜜蜂慢,扇翅的动静比蜜蜂大得多。我喊来女儿,我们都看过法布尔的《昆虫记》,泥蜂?不对。棕马蜂?不像。胡峰?对照图片,体色不一样。女儿当时上三年级,她认为最好的观察就是捉住它,是啊,好奇又充盈了大脑。

趁它停在竹竿上,我伸手想捏住它的身子。一阵剧痛,它狠狠地蛰了我一下,好痛!我甩手,它又蛰了我一下,痛啊!看着它又向我的手袭击,丢盔卸甲的我只好抱头鼠窜。还好,它不是宜将剩勇追穷寇的主,收翅钻进了竹竿上的一个圆洞里。

和女儿观察疼痛的两根手指,有了新发现:一、没有发现被蛰处留有毒针,说明它蛰人的针头可以多次使用;二、它的家在竹竿里,圆洞口是它建筑的大门;三、手指伤处红肿不如被蜜蜂蛰后的厉害,胀痛感强。

女儿不许我再使用这些竹竿,她在立着的每一根竹竿身上都发现圆洞,有的几个圆洞在竹竿上一节节排列,这些黑蜂们共用一根竹竿,但是又因着竹节有单独的房间。我们问了好多人,有的人也在自己家竹竿上见过它们,但都不知道它叫什么。那时互联网还不发达,我们依据它的体色叫它黑蜂。女儿以为自己发现了新大陆,这是一种新的蜂,一种还没命名的蜂,自豪地为它描摹画像,写出介绍。

仲夏,这七八根竹竿和竹扫把的竿吸引了好多黑蜂,晴好的天气,尤其是烈日炎炎之时,黑蜂们在偌大的院子里自由散漫。午休时,可以听到它们在建筑工地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女儿特地又找来几根竹竿搭在她自己窗下,夜晚,关上灯,月光银银,除了夏虫们的歌唱,还可以听到窗外不知疲倦的黑蜂在竹竿上钻洞挖掘。有时,第二天,会在光滑的竹竿上看到一个圆圆的或深或浅的坑。黑蜂用一对大颚啃咬坚硬的竹竿,修建一个舒适的巢穴估计需要几天才能建好吧!真是一种坚强的生物,为了更好的生存,它们比我们还要执着。建好后,黑蜂更加忙碌,每次回巢,毛茸茸的又粗又短的腿上带着肉色的花粉,不一会儿,光着粗腿又飞远了,循环往复。

更热了,只要留意,有时就能看到一只只黑蜂从一个圆形的孔门钻出来,每个竹节的孔门会钻出大约六到九只的样子。

天凉了,再没有黑蜂的影儿,好奇再也按捺不住了,我破开了一根有四个孔洞的竹子。一个竹节里,被黑蜂用碎竹屑和唾液混合制成了小隔板,每个隔间长约3、4厘米,大小一致,每格的一角还残存着花粉与蜜汁的混合物,用手沾一点,有点黏,舔一舔,有点甜。这大概就是黑蜂产卵孵化幼子之处吧。真是一种聪明的昆虫。

我和女儿对这种黑蜂抱着极大地同情,校园里淘汰的扫帚竹把、公园里剪掉的青竹枝、小区人们丢弃的竹竿都被我们拾回来,放在院子里,为它们做工地的建材。它们每年也愿意在我们家院子里安居乐业。从此人蜂相安无事。

十多年前,一次去南方旅游,在一片竹林里意外看到很多黑蜂,请教农人,才知道黑蜂有大名,叫竹峰!知道竹峰对人也很友好,蛰人的毒针可以消肿止痛、祛风除湿。

今天济宁市任城区蜂业协会会长、蜂文化研究专家王继发先生又告知:竹蜂,就是熊蜂,也就是土蜂子,现在大棚里用于给草莓,西红柿授粉的昆虫。真是一个宝藏级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