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李如德 ‖ 解封了
被封控多时的小区终于解封了,人们像久困笼中的鸟儿,急不可待地出来放风,唯有老万还待在家里,不肯下楼。他说被封在家里已经习惯了,不想出去,到外边不安全,还不如待在自己家里保险呢?
老万的老伴说,这段时间老万很少说话,经常一个人坐在那里发呆,甚至连手机微信都懒得看,还把本楼的微信群给退了。我知道他心里有个结,至今还没有完全解开。
老万原来是机关干部,退休后,除了买菜做饭,接送孙子上学之外,就是陪老伴逛逛公园,去广场散步健身。
老万没有架子,平易近人,给人的印象不错,不少人主动给他打招呼,喜欢与他说话聊天。他虽然离开工作岗位多年了,但还有不少人称呼他万主任。
老万在机关工作多年,文字功底扎实,他不仅能写会画,还经常写些打油诗。每当写诗时,他翻阅词典,咬文嚼字,力求找到最佳的词句,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他把打油诗发到群里,说是请大家指导斧正,其实他更希望得到大家的点赞。
为了照顾孙子上学,老万和老伴搬进了儿子的住房,把自己单位的房改房让给了儿子。儿子的房子属于学区房,只要在学区范围内有了房子,孩子就能上辖区范围内的学校。为了能让 孩子进个好学校,不管房子的价格有多贵,都会有人舍得购买。
学区房并不是居住的最佳选择,一旦孩子毕业了,就可能把房子买掉,房子的周转率较快,新的住户入住前得重新装修。有一新住户,装修房子时大兴土木,前后折腾了几个月。在装修期间,正赶上因疫情学校停课,孩子们只能在家里上网课,施工的电钻噪声很大,吵得孩子们没法听课,家长们急的像热锅里的蚂蚁,楼上楼下地寻找噪源,最后他们与施工人员达成协议,上网课时尽量不出大的噪音,午休时间不能施工。
小区居住的人员复杂,人员接触面广,流动性大,风险也大,自然被封控的几率也高。每次封控都是突然袭击,被封居民措手不及,没有任何应对措施,只好乖乖地被困在家里。
一旦楼栋被封,意想不到的问题都来了。楼上住着上百户人家,数百口人,家里缺米少面的,无油没菜的什么情况都有。大家都明白,特殊时期特殊对待,有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有个小病小灾的还可以扛扛,如果得了急病大病、临产生孩子自己可就无能为力了。
小区虽然多次被封,但居民们并没有太多的怨言,大家知道这是管控工作的需要。人们最担心的是被拉到外地去隔离,大家经常看到一车车的人员被拉走隔离的视频,感到自己还十分幸运。不管外地的条件好孬,对于年轻人来说还能对付,而对于老年人和孩子们来说可真是个大问题了。
楼栋一次次被封,可把楼上的居民给憋坏了。时间一久,孩子们受不了,各种各样的闹腾都有了,在楼上有的跑步,有的跳绳,有的拍球,还有的弹钢琴。尽管他们蹑手蹑脚,不敢完全放任,但楼层隔音不好,出点动静就能传递好几层。白天还可以忍耐,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发出的噪声确实让人扎心。老万平时睡眠不好,有时声音实在太大,他就发条信息提醒一下。
就在前几天,解封的时间就要到了,突然又接到续封的通知,大家像似被泼了一头冷水。楼栋群里怨声一片,说怎么没完没了,这样续封有依据吗?为什么不落实中央的精准防控措施,你们得给大家解释清楚!
老万翻着一条条信息,心里着急,他想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得出面劝劝大家。老万在群里发了条微信说,续封肯定有它的理由,要相信政府的安排,希望大家保持冷静。
老万的信息一发,立刻就有了回应:觉悟这么高啊!光封你家好了,还让大家都陪着干嘛!还有的说站着说话不腰疼,你拿着几千元的退休金,不愁吃不愁喝,我们一天不上班就挣不到一分钱,一家老小去喝西北风啊!
老万本来是想劝劝大家,没想到出现了这种结果,实在是想不通。他想在群里和他们评理。老伴劝住了他,这不是在你们单位,没有人买你的账,人家不理睬你,你有什么办法?
老万想了想也是,在单位自己大小也是个领导,人家多少得给点面子。老万算是想通了,惹不起还躲不起,自己退群。
老万毕竟是老党员、老干部,平时重视看书学习,什么事情都力求弄个明白,对各种问题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说中央出台的“二十条”优化措施,是对第九版防控方案的完善,不是放松防控,更不是放开、“躺平”。是为了进一步提升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昨天下午,趁着风和日丽的天气,他陪着老伴去广场健身去了。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丰家雷 ‖ 由焚帖安定人心所想到的
- 下一篇:下一篇:「随笔」张 波 ‖ 米海贝尔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