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白中乾 ‖ 军屯古村的沧桑巨变
一枚木质老公章,见证了老济宁城南大村王贵屯六十五年的沧桑巨变。
这枚木质公章,作为最珍贵的藏品,我保存了几十年了。印文所刻——济宁县王贵屯乡李庄运兴农业社。
济宁县,即现在的济宁市任城区,其前为济宁市郊区。王贵屯乡,即现在的任城区喻屯镇王贵屯村。不过,现在不是乡,而是属于喻屯镇的一个管区驻地,即王贵屯管区。
查《济宁县志》可知,1913年,原济宁直隶州废州府制,设立县制,原疆域所辖范围,称济宁县,历经几十年,期间行政区划多次变更,仍称济宁县。
建国后,1950年,曾改称济宁专暑。
1965年5月,又恢复济宁县建制,沿用原名。
1983年9月,撤销济宁县原行政区域名称,改称济宁市郊区,1993年12月,又更名为济宁市任城区。
由于济宁县建制跨越时间较长,无法确定这枚印章的归属年代。
那么,寻根探源,就再从王贵屯乡说起。
先考究一下地名由来。王贵屯,属于济宁城南比较大的一个自然村落,位于喻屯镇政府驻地东北4.5公里处,南阳湖西岸,京杭运河西侧。该村以姓氏设李户、王户、周户、张户四个村委会。
明代以前,曾有统军将领王贵率部驻防赵王河北岸,官兵家属在此定居,朝廷因王贵立有战功恩赐军屯地,故以人名取村名王贵屯。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在济宁设置济宁卫和济宁左卫,隶属山东都指挥使司。济宁左卫的屯田分别座落在济宁、嘉祥、巨野、郓城等州县内,共四十屯,王贵屯属于济宁左卫的屯田之一。
洪武十八年( 公元1385 年),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在兖州建鲁王府及护卫指挥使司。有军士张行简、李有直、王思明(据传张、李、王三姓系表兄弟关系)随鲁王朱檀从南京来到兖州,为鲁王府护卫军。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建文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遂削减藩王兵权,裁撤护卫军士。因此,将鲁王府护卫军调为济宁左卫军,驻扎在王贵屯。
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1424年),为扩大军事屯田,张、李、王的军士家属分别从山西河津、成泉(今万荣)两县同时迁至济宁城南济宁左卫军屯王贵屯,均住赵王河(古称牛头河)北,后张氏迁居河西。同年,周氏始祖周通府,由山西闻喜县迁居赵王河南。王贵屯所辖王军庄、马庄、王贵店等村的土地达百余顷。村庄发展到清代,南阳湖扩至北到石佛。时值雨水较大,水漫湖内赵王河堤,南北商船不再绕洸河、泗河,可穿湖直达王贵屯,河内船泊穿流不息,商铺、行栈林立,兴办集贸市场,逢农历五、十成集。沿湖村庄农民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割苇打草,集中在王贵屯出售,逐渐形成大草行,村庄也随之扩大。李、王、周、张氏族繁衍,各成聚落,分为李户、王户、周户、张户,而村名仍用王贵屯,沿用至今。
再探寻一下当时的行政区划变更情况。
查《济宁市任城区志》可知,1946年曾设王贵屯区,1949年建国前期王贵屯区与喻屯区、唐口区同时划归嘉祥县。1956年9月又划归济宁县,并设喻屯、兴福集、王贵屯三个乡。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废除乡建制,变更为管区,至今延续60多年,仍称王贵屯管区不变。
由此可见,王贵屯称乡,仅在1956年到1958年这个3年的时间内,因此可以断定,这枚木质老印章,保存下来存世已有65年了!
65年间,从原来的济宁县,到后来的济宁市郊区,再到任城区,期间行政区划名称变更三次。而当时的乡建制,从人民公社,到后来的乡,再到建制镇,以至于现在的街道办事处,几番变更,历经数年,可谓日新月异!
同时还有着巨大变化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现王贵屯村东至滨湖大道为风景优美的梦里水乡滨湖小镇景区,村居周围遍布莲藕种植基地及畜禽养殖基地,村内李户及张户大街均设有集贸市场,方便了附近片区村民的物质生活需求及农产品交流,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六十五年弹指一挥间,社会景象天壤之别!通过这枚印章折射出来时代的巨大变迁,我读出了百姓大众欣逢盛世安居乐业、政通人和繁荣昌盛的和谐社会新画卷!
参考资料:《济宁县志》《任城区地名志》《济宁市任城区志》
- 上一篇:上一篇:「随笔」李如德 ‖ 养猪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岳增展 ‖ 当班主任是历史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