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张克龙 ‖ 冬天取暖的变迁

来源:本站    作者:张克龙    时间:2025-03-07      分享到:


我的家乡在苏北丰县,这里四季分明,春秋宜人,夏热冬寒。特别是到了寒冬腊月,大地冰封之时,一字"冷”字了得。

记得四十年前的冬天,每当北风呼啸,大雪落下,觉得比现在的冬天还要冷,特别是大雪融化的时候,屋檐上的溜溜结的好长,柳树都能让溜溜压的垂 到地上,河里可任意溜冰。当时一没有电,二没有煤,冬天冻的实在受不了的时侯,人们就在屋里用豆秸烤火,那时到年来了客,见面第一句就问“冻的咋样,赶快屋里先烤烤火”。

白天还容易度过,到了夜晚睡觉,最难熬的是小孩和老年人,屋里温度又低,粗布棉被又凉,难以上床入睡。

轰篮,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加热工具,首先在火盆里烧豆秸或木头,待明火熄灭后,放在轰篮下,再放到床上的被子下面,给被子加热,这种有火星的加热方式安全系数不高,烧坏被子的事常有发生。

轰篮在当时的年代,确实为老人孩子带来福音。

四十年前,每到冬天的夜晚,生产队里的牛屋里成了男爷们聚集的好地方,一方面牛屋暖和,另一方面可以烤火拉呱,有时候困了就在牛草堆里一钻就睡着了,老百姓最难过的就是冬天了。

冬天烤火是抗御寒冷最好的办法,傍晚的村路旁,大人领着孩子拾些柴禾树叶,就点起火来,一边烤着火,一边添着柴禾,把本来穿着单薄的孩子身上烤的汗涔涔的。

到了三十年前,农村就开始使用无烟煤取暖,先是到采购站买来煤,拌上一些泥土,做成煤饼在炉子中烧,在加煤时要用铁钩子钩灰,把屋子弄的尘灰飞扬。自从有了煤炉子,人们的生活水平算是提高了不少,从此冬天的屋子里有了温暖。

后来有了煤球,就方便多了,既能屋内取暖,又能烧水做饭,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煤球炉。

先是最简单的土缸炉,价格便宜,但见水易炸裂,不保气,晚上压煤易熄灭。

后来有了铁皮炉子,磄瓷炉子,再后来炉子升级成钢制组合炉,既能取暖,还能温热水,还有烤箱,烤馍、烤花生,烤红竽就更香了。

晚上睡觉被窝凉是个大问题,轰篮不安全,人们就用医院打针用的盐水瓶子,灌上热水放进被窝取暖,这个办法确实省钱有效,当时受到乡亲们的喜欢。

煤球炉子用了好多年,自从村里通了电以后,慢慢地有了电褥子,这给人们在寒冰的冬夜带来了福音,刚开始电褥子只有开关档,热了以后及时关上,有的老年人不会使用,造成失火伤人的现象时有发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电褥子也升级换代,有高低温档,有智能升降温档等,既方便使用又安全可靠。

最近几年,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电热扇,电热汀,特别是空调进入了千家万户,由于老式空调耗电量大,老百姓觉得又费钱,要到严寒到来时才打开空调使用。

现在智能变频空调进入寻常百姓家,省电高效的家电给老百姓的生活又提升了一个新台阶。

既使室内北风呼啸,滴水成冰,空调屋里春意融融。一家人围在一起,有说有笑,看着电视,享受着人间的天伦之乐,其乐融融。

四十多年来,从家乡父老乡亲度过冬天的经历可以看出祖国的变化,看到了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从此寒冷的严冬将成为遥远的回忆。